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眼科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后实施的最新科技计划,由原来科技部管理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发改委、工信部共同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农业部、卫计委等13个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该计划主要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技术瓶颈。

截至6月5日,科技部已公布201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40个,入选项目共计1077个,总经费超过216亿元。

截止目前统计,中国眼科界共有9个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资助,合计1.25亿元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




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眼科项目及负责人简介


《不同胚层来源器官损伤后再生细胞命运及调控生理性修复的研究》

组织器官损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损伤后,生理性修复恢复器官功能,而病理性修复导致纤维化、器官功能障碍。有效促进损伤后再生修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成体干细胞是组织器官保持稳态和修复的重要参与者,对作为移植组织器官紧缺的肝、肾、角膜来说,成体干细胞由于没有伦理和免疫排斥等因素限制,更易进入临床应用。对比研究来源于内、中、外三个胚层的肝、肾、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干细胞来源、迁移及属性转换的共性与差异性,将对调控细胞属性转换,促进生理性、抑制病理性修复,解决器官损伤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提出解决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治疗策略,使我国在组织器官损伤再生修复研究领域占据优势地位。其结果可能惠及其他组织器官。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眼科牵头,联合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医学中心,百奥赛图基因生物有限公司组成攻关团队,项目“不同胚层来源器官损伤后再生细胞命运及调控生理性修复的研究”得到国家重点专项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项目资助,资助金额2983万元。

项目负责人
王丽强教授简介
undefined

王丽强,女,1971年生,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眼科行政副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PI。现任北京医学会眼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青年委员会委员。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从事疑难性角膜病的手术治疗及干细胞研究,临床开展人工角膜联合干细胞手术,使无法治疗的终末期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病例数、病情复杂度和脱盲率均得到国际同行认可,成果在国际大会上特邀报告。解放军总医院眼科是国际上开展人工角膜手术主要中心之一,是中国难治性角膜病诊疗中心。

《细胞移植在治疗视网膜退行疾病中的应用和机制研究》

该项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为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包括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附属医院。该项目将通过一系列体内外实验探讨提高胚胎干细胞向视网膜色素上皮及光感受器细胞的有效分化方法;探讨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的视网膜退行疾病的机理和微环境变化,确定有效细胞移植干预方案;研究并验证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视网膜色素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单独或联合移植体系,为细胞治疗在眼科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项目负责人
李杨教授简介
undefined

李杨, 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基础部副主任。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遗传性眼病的分子遗传学。


《iPSC分化来源色素上皮细胞治疗黄斑变性临床研究》

黄斑变性是目前不可逆失明的最主要病因,严重危害我国幼儿和老年人的视觉健康。近年来,干细胞分化的RPE细胞成为国际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最主要切入点。目前,我国尚处于相对被动跟进的阶段,本项目具备自体iPS细胞来源的RPE移植相关前期基础,可望在干细胞治疗黄斑变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本项目基于大动物临床前研究数据,研究iPS细胞和体外分化诱导技术应用于人黄斑变性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充分利用国内丰富的眼科临床资源,发挥各合作单位的高水平人才和完善的实验平台,建立iPS细胞治疗黄斑变性疾病的入选标准、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方法。基于多中心临床试验,建立针对黄斑变性的iPSC-RPE临床治疗入选标准、移植细胞质量控制标准、术后效果评价方法以及风险防控手段等。为今后扩大临床应用提供关键的科学依据。本项目争取在iPS细胞应用于视觉再生系统的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使我国眼科和干细胞转化研究方面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负责人
刘晓玲教授简介
undefined

刘晓玲,女,温州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内科主任。 1983年毕业于温州医学院,1986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 200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访问学者。浙江省跨世纪重点资助人才,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专家会员、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委员、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中华眼视光学杂志编委、中国激光医学会委员,浙江激光医学会副主委。从事眼科30年,擅长黄斑病的诊治和临床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级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次获国家级及省级奖项。


《新型人工晶状体及高端眼科植入材料的研发》

致盲性眼病(白内障和视网膜变性萎缩等)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老化、炎症、变性和创伤等因素引起眼组织发生透明性改变、瘢痕化或缺损而导致视功能丧失。目前主要是应用生物材料进行替代治疗,包括人工晶状体(IOL)等光学性修复材料和视网膜填充物等支架性修复材料。

然而,目前我国致盲眼病的生物材料替代治疗现状是:光学性材料中95%的IOL产品或材料依赖进口,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光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问题,如IOL常发生“闪辉”样老化和形成表面膜,严重影响视觉质量;支架性修复材料同样依赖进口,且无生物活性,仅用于视网膜、眼睑、结膜的填充治疗,不能实现功能性修复。

因此,研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组织相容性好、安全稳定的IOL 材料,和实现眼组织功能性修复的支架性材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目标包括(1)合成优化的丙烯酸酯单体/聚合物及表面改性的IOL 材料;建立中国人眼部生物学参数大数据库,指导IOL 精准计算程序开发和光学设计;开发出优质的国产IOL,并进行临床试验。(2)合成能集聚和诱导内源性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生物材料,结合3D 打印技术制备眼组织功能性修复支架,阐明其诱导细胞分化和再生修复的机制。

IOL 材料的国产化,将大大降低产品价格,减少国家医保及卫生事业经费支出。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眼科生物材料和产品,将打破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项目成果将带动中国眼科高端生物材料产业发展,实现致盲眼病的功能性修复,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项目负责人
吴明星教授简介
undefined

吴明星,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白内障治疗中心(科)主任,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白内障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7年)。从事眼科学临床和基础科研工作近32年,对眼科常见疾病的防治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专业方向主要为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方面的临床工作及白内障防治基础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人工晶状体材料研发及其表面改性;后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及药物防治的研究;人工晶状体光散射和闪辉对视功能的影响;儿童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项目牵头单位: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营医用可吸收生物材料的企业,2016年销售收入为8.51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国家食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2015年昊海的眼科粘弹剂产品的市场份额达到41.89%。在原有医用可吸收生物材料各产品线业务发展的同时,昊海生科开始以白内障手术核心医疗器械人工晶状体市场为突破口,通过收购、整合国内外具有成熟产品、高端技术及市场资源的目标企业,逐步进军高附加值的眼科高值耗材产业。


《应用高新生物医用材料研发新一代眼人工晶状体产品项目》

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老年性白内障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现有的人工晶状体仍然存在内部有微小气泡致术后晶状体闪辉及白斑;光学面偏小致术后眩光和光晕;高色像差;植入术后慢性炎症和后发性白内障等诸多问题。所以,应用新型材料研发新一代的人工晶状体势在必行。

西安浦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交联聚烯烃生产、研发与制造的一系列知识产权。本项目旨在利用该材料研发一系列的人工晶状体产品,可以有效的改善目前人工晶状体的主要问题。其优点主要是:(1)均匀的分子结构和优良的生物兼容性,可以避免植入后慢性炎症,完全消除了晶状体内部的微小气泡,避免了术后闪辉和白斑,降低后发性白内障;(2)具有高折射率和高阿贝数,减少了色像差;(3)具有超高弹性,使大光学面直径设计成为现实,并通过更小切口植入,采用独特光学边缘设计,消除眩光等有害光现象;(4)具有高可塑性和调节性,满足了研发可调节性人工晶状体对材料的要求。

预期经济社会效益:该项目完全实现高端人工晶状体的国产化和中国制造2025,并引领全球人工晶状体行业,降低成本,提高国内白内障病人的手术率和生活质量,缓解社会压力。主要是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减少国家对白内障治疗的投入。本项目的实施将提供一种全新的人工晶状体产品,可替代价格高昂的进口人工晶状体产品,使我国广大患者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减轻因白内障致盲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负担。预计到2029年,我们的产品将为数百万患者提供人工晶状体植入,将为我国每年至少节省160亿元在白内障治疗上的投入。会带动医药、化工、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项目投产后,可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12亿元。

项目负责人
孙兴才博士简介
undefined

孙兴才,北京大学眼科博士、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西安浦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曾就职于美国百特国际医药公司、德国拜尔医药公司,拥有十多年跨国公司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和全球商业开发营销经验。自主拥有“用于生物医学用途的交联聚烯烃及其制造方法”的专利以及10多项用于人工晶体构造和设计专利。主导了“将交联聚烯烃材料转化成创新性眼人工晶体”的重大项目,将用于心血管的交联聚烯烃材料转化成创新性眼人工晶体。这是全球首次重大突破,2001年5月荣获美国视觉和眼科研究协会授予的“优秀眼科青年科学家”称号。在眼科领域,对眼前节疾病有很深的研究和临床经验。


《眼科多模态成像及人工智能诊疗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盲和视觉损伤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视觉损伤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眼健康和生活质量。致盲性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目前临床诊断设备难以实现早期功能变化预警。同时国内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对检查影像结果解读一致性差,早期诊断和干预的水平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迫切需要建立全新的临床诊断模式。整合不同功能成像技术,构建多模态一体化诊断平台,高清影像数据快速正确的分析判读,建立基于人工智能分析的诊断系统,成为学科发展的方向

项目组依托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等单位在前沿学科领域的优势,联合国内最大眼科设备研发企业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针对重大眼病临床诊疗中存在的瓶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眼成像技术,完成多模态原型机设计,构建基于人工智能与“眼科云”的诊断平台,通过在各层级医疗机构的临床验证,形成适合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诊疗新模式。

项目负责人
袁进教授简介
undefined

袁进,医学博士,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PI,广东省眼科诊断和治疗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广东省视觉眼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华眼科学会全国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国自然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自然基金4项,省部级基金8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CS Nano(IF13)、JCB,  Acta Ophthalmolg等国内外眼科期刊发表论著50余篇,为中华眼科杂志等撰写专家述评7篇,参编专著7本。2015年获科技部颁发“青年科学家”奖。



《60及320电极人工视网膜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项目介绍】人工视网膜是目前唯一能够使因感光细胞死亡而失明的患者恢复功能性视觉的临床解决方案。它的原理是模仿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功能,即利用固定在眼镜中间的微型CCD相机抓取影像,通过体外的视频处理系统将影像压缩转换成数字电信号,回传到固定在眼镜侧面的射频发射电路,并由射频发射天线将能量和编码的数据无线传输到眼球植入体。植入体的射频接收天线接收到能量和数据后,经由集成电路芯片处理信号,驱动贴附在视网膜上的微电极阵列。微电极阵列即选择性地发送电脉冲到临近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然后通过视神经纤维传送至大脑视皮层。病人通过视觉康复训练,重新使大脑视皮层学会解析来自人工视网膜编码产生的电刺激信号。

人工视网膜研发历时近30年,是系统复杂度和小型化程度最高的医用有源植入器械。全球至今仅有美国Second Sight公司的60电极人工视网膜产品Argus II获得FDA批准。不过由于其价格极其昂贵(15万美元),该产品目前仅在欧美和中东等高收入地区使用。我国目前没有进入临床阶段的人工视网膜产品,进口产品也未有近期进入中国的计划。

深圳硅基仿生科技有限公司所承担的《60及320电极人工视网膜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将突破高密度超小型陶瓷封装、低功耗集成电路、无线数据/能量传输和微加工薄膜电极等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人工视网膜核心部件和整机产品的国产化,完成注册检验、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验证,形成国内首个人工视觉临床疗效系统化评价方法和低视力康复训练方法,填补国内空白,同时推动我国医用有源植入朝小型化和超低功耗的方向发展,提升我国在高端医用有源植入领域的国际地位。

项目负责人
赵瑜博士简介
undefined

赵瑜,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系,博士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在美期间,主要致力于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的研发,领导和参与了人工视网膜、植入式心外膜心电监测、介入式血管内斑块检测和连续眼压监测等项目研究。累计发表论文15篇,其中一作和共同一作9篇;授权美国专利1篇。2015年创立深圳硅基仿生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高分辨率人工视网膜》

一、研究背景和目标: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工耳蜗产品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多通道神经刺激器的典型范例。近十多年来,人工视网膜研究逐渐兴起,这将改变全球750万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和黄斑退化患者的世界。与人工耳蜗相比,人工视网膜须更高密度的刺激通道来恢复功能性视力。高分辨率人工视网膜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本项目实现高分辨率、具备完整安全性能、一体化的人工视网膜。基于核心部件国产化的需求,解决如下关键技术问题:

1. 实现高分辨率和可编程高精度调节
2. 实现低功耗及电刺激安全性
3. 实现与刺激芯片匹配的微电极矩阵
4. 实现植入体的微创、长期稳定植入

二、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本项目将320通道集成在3*3 mm2芯片上,实现目前世界最高分辨率的人工视网膜。植入体具备多层密封保护,实现高生物相容性和一体化。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开展术前评估、术后检测及随访,进行临床评价。确定植入适应证及效果的预测性,指导康复方案。

三、预期成果和效益:本项目实现高分辨率人工视网膜,实现刺激芯片、微电极矩阵等核心部件国产化;刺激参数在指南的基础上实现可编程高精度调节,达到国际领导水平;实现刺激通道的实时监控及电荷平衡;实现低功耗、无线供电和双向通讯;实现刺激芯片与微电极矩阵的无导线连接和一体化封装;完成产品可靠性验证和寿命评估;开发植入手术,实现长期稳定植入。

本项目实现相关技术突破,促进标准体系建立,推进有源植入式器械设计、加工制造、评价表征等整条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开发的技术不仅应用于人工视网膜等假体,还可广泛应用于常见神经疾病的治疗,如脊髓损伤、中风、癫痫、感觉障碍等;进一步扩展可实现更高密度的神经刺激及神经信号传输,提供新一代人机神经接口,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科学价值。

项目负责人
杨佳威博士简介
undefined

原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神经工程中心研究员,澳大利亚仿生视觉中心研究员,从事人工视网膜研发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中科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墨尔本大学荣誉研究员。2014年,带领团队创立杭州暖芯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源自墨尔本大学神经工程中心,专注于高分辨率人工视网膜,高端生物医疗芯片以及相关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研发。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手术导航显微镜及青光眼手术应用》

WHO 预测 2020 年全球将有 7 千万青光眼患者,其中致盲 700 万,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性致盲疾病。手术是青光眼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本项目围绕“青光眼精准治疗的术前规划和术中实时导航” 这一科学问题,提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手术导航显微镜及青光眼手术应用” 研究项目。

项目牵头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在OCT成像领域、青光眼领域和OCT手术导航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加以整合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上海美沃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在SS-OCT扫频光源的研发、眼科手术显微镜的制造等领域的优势,针对抗青光眼诊疗一体化中对OCT导航手术显微镜的需求,通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长深度扫频OCT(SS-OCT),与传统手术显微镜的光学和机械集成搭建“SS-OCT导航手术显微镜”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组织结构精确定量成像,实现手术导航。

本项目为实现青光眼手术的微创、精准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提高和改善我国青光眼诊治的现状;项目研发的SS-OCT导航手术显微镜也填补国内该领域内的空白,提高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在此方面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项目负责人
姜春晖教授简介
undefined

姜春晖,复旦大学眼科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亚太眼科学会青年委员。从事眼科临床及科研工作二十余年,自主拥有“具有视网膜和角膜形态分析功能的眼科手术显微镜”等多项专利。主持了“新型前节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技术在闭角型青光眼及巩膜镜中的临床研究”,“眼前节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制”等多个科研项目。在眼科OCT图像分析、处理及在临床疾病诊疗的作用等方面均具有较深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JO, IOVS等国内外眼科期刊发表论著数十篇。


再次热烈祝贺王丽强、李杨、刘晓玲、吴明星、孙兴才、袁进、赵瑜、杨佳威、姜春晖教授等专家荣获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微信 xsfh550597973   QQ 550597973
1# 雪山飞狐
1# 雪山飞狐
感谢楼主分享,辛苦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