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视网膜内源性干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朱瑞琳。
审稿校对: 杨柳。
2016.09.17
摘要
视网膜的神经细胞一旦损伤,便无法再生修复,利用干细胞疗法使神经细胞得到再生修复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视网膜中存在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内源性干细胞,激活视网膜中的内源性干细胞,利用其对损伤的视网膜神经元进行修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近年来受到世界神经生物学、眼科学等领域研究者的重视。鱼类、两栖类动物的视网膜具有较强的再生修复能力,而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视网膜的再生能力有限,且各类动物的视网膜再生存在各自的特征。睫状体边缘带、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Müller细胞等细胞都是视网膜再生可能的细胞来源,如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新生成的视网膜细胞来自于视网膜Müller细胞,而两栖类动物再生的视网膜则来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各种视网膜内源性干细胞需要被活化后才能发挥干细胞特性对损伤的视网膜神经细胞进行修复,激活这些细胞的方法有多种,如利用兴奋性氨基酸、生长因子、转录因子、细胞内信号等。本文就不同物种,包括鱼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在内的视网膜的再生能力、睫状体边缘带、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Müller细胞等不同的视网膜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来源及各种能够活化视网膜内源性干细胞进行增生和分化的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视网膜是由多层不同神经细胞组成的复杂环路结构,可将光刺激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入大脑,形成视觉。很多疾病会导致视网膜神经细胞变性,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均会引起视网膜神经元发生退行性变,造成患者视力下降甚至致盲。

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膜中的神经细胞一旦死亡便无法再生,因此视网膜变性所导致的视力损伤是不可逆的[1]。目前临床上对各种视网膜变性疾病采取的治疗方法,例如补充神经营养因子、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等,均不能挽救死亡的视网膜神经细胞[2,3]。近年来干细胞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为视网膜疾病的修复带来了希望。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生和多向分化潜能。根据干细胞的来源不同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和成体干细胞;根据其分化潜能不同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干细胞除了直接替代损伤的细胞外,还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发挥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并诱导机体自我修复[4,5,6]。Yoshida等[7]和Davidson等[8]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用于视网膜色素变性或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但如何选择适当的细胞类型,如何促进移植的干细胞迁移到视网膜内并整合到受体的视网膜细胞中是干细胞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发现,鱼类和两栖类等低等脊椎动物的视网膜受到损伤后视网膜自身可以再生并有效修复损伤,说明其视网膜中存在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内源性干细胞[9,10],如果能够激活这些细胞,使其增生分化,从而对损伤的视网膜神经元进行修复,既避免了医学伦理上的争议,也减少了机体对外来细胞的排异,使新生成的神经元更容易整合到视网膜中发挥功能[11]。因此,视网膜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就视网膜再生、视网膜内源性干细胞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 视网膜再生
1.1 鱼类的视网膜再生
鱼类视网膜终生保持再生的能力,研究表明成年斑马鱼的视网膜不论受到药物、光照或激光损伤,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均可以得到再生,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得到完全恢复[12,13,14]。DiCicco等[14]利用OCT对正常和受损的鱼视网膜组织交界区的细胞进行观察,发现在损伤后3周,视网膜结构基本得到修复。如果将鱼类的神经视网膜全部切除,只保留RPE细胞,则视网膜不会再生[1],说明鱼类的视网膜再生只发生在神经视网膜细胞,其来源被证实为视网膜Müller细胞[15]。若在视网膜损伤时同时保留Müller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则可缩短视网膜再生的过程,并减少错构的发生[16]。

1.2 两栖类动物的视网膜再生
蝾螈、蟾蜍等两栖类动物的肢体具有再生功能,曾经的研究认为,无尾目两栖动物只有在幼虫阶段才具有全部神经视网膜的再生能力,成年后在视网膜受到损伤时只有部分能够再生[17]。然而,Yoshii等[18]研究发现,成年无尾目两栖动物的视网膜也具有再生能力,成年蟾蜍的视网膜被切除之后能够再生。Beddaoui等[19]利用视网膜电图检测视网膜功能,发现蝾螈的视网膜在切除后15周,视网膜的功能可恢复至正常水平。但与鱼类不同的是,两栖类动物再生的视网膜由原有的RPE层生成,并非来自视网膜Müller细胞。

1.3 鸟类的视网膜再生
研究认为,鸟类的视网膜只有在胚胎早期才能再生[17,20]。Fischer等[21]研究则证实鸟类的视网膜在成年后仍可再生,在鸡视网膜边缘处存在与鱼类和两栖类相似的表达Pax6和Chx10等视网膜祖细胞基因的干细胞,在成年后仍能持续产生新的神经细胞。将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注射到出生后7 d的鸡玻璃体腔中,2 d后注射眼可见较多的增生细胞,可表达视网膜祖细胞标志物Chx10、Pax6和CASH-1,这些细胞来自Müller细胞,随后它们迁移并可以分化成视网膜神经元[20]。近期Luz-Madrigal等[22]研究表明,鸡胚视网膜损伤后RPE细胞会发生去分化,且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存在时可转分化为视网膜神经元。

1.4 哺乳类动物的视网膜再生
哺乳动物机体的再生能力极为有限但研究显示,在某些情况下哺乳动物的视网膜也具有一定的再生潜能[17]。Ooto等[23]将NMDA注射到出生6~7周的大鼠玻璃体腔中,发现注射后第2天大鼠视网膜中可见增生细胞,多分布于内核层。这些细胞随后被证实为Müller细胞,它们迁移到外核层,可以分化为双极细胞和视杆细胞。视网膜在受到激光损伤、营养因子刺激、改变基因表达等情况下,都可以发生细胞增生,一些增生细胞可以转分化为视网膜神经元[24,25,26,27]。Cicero等[28]发现,人和小鼠的睫状体色素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时能够形成细胞团,且在促进分化的培养液中可向神经细胞分化。对于人类视网膜再生的研究,目前仅有的几项临床研究集中于胚胎干细胞或诱导多能干细胞在视网膜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尚未见关于利用人类内源性视网膜干细胞对人类视网膜疾病进行治疗的相关研究。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将人胚胎干细胞移植到患者视网膜下治疗Stargardt病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视功能得到一定提高[29],但仍存在伦理问题和安全性的争论。

可见,不仅鱼类、两栖类等低等动物的视网膜在损伤后能够再生,近年来的研究证据也表明,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视网膜也同样具有再生能力,成年哺乳动物的视网膜中也存在着可以增生分化的视网膜干细胞。尽管目前研究中哺乳动物视网膜再生的能力非常局限,尚不足以利用其对视网膜变性类疾病进行治疗,但关于视网膜内源性干细胞的研究仍然为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提供了新的希望。

2 视网膜内源性干细胞的来源
2.1 睫状体边缘带
睫状体边缘带(ciliary marginal zone,CMZ)位于睫状体上皮和视网膜的连接区,CMZ细胞表达视网膜祖细胞基因Pax6、Chx10、Sox2、Six3和Notch1等,有增生能力并在周边视网膜产生新神经元,分化并整合到视网膜神经结构中[30]。Bhatia等[38]发现,人眼也存在类似于CMZ的区域。蛙类和鱼类CMZ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持续增生,鸡CMZ细胞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胰岛素等外源性生长因子的刺激下生长速度加快,但只能生成双极细胞和无长突细胞[21]。鱼和两栖类动物的视网膜损伤后,CMZ可生成破坏的细胞类型,但鸡CMZ细胞在视网膜受到急性损伤时不能增生[30,32]。成熟脊椎动物的视网膜CMZ的再生能力极有限[1,9]。

2.2 RPE细胞
蝾螈、蟾蜍等两栖类动物的视网膜全部去除后仍然能够再生,其来源就是RPE细胞,RPE细胞增生并形成2层新的上皮层——色素层和无色素层,无色素层视网膜表达视网膜祖细胞基因,增生并生成适当类型和数量的视网膜细胞[9]。体外培养蟾蜍的RPE细胞可以形成较长的突触并表达神经元标志物,转分化成为视网膜神经细胞[18]。

与蝾螈等类似,鸡RPE细胞在胚胎发育到4.5 d之前可以转分化,再生成其他类型的细胞,而发育4.5 d后这种能力降低,但鸡RPE细胞转分化需存留部分神经视网膜[17]。近期研究显示,改变RPE细胞的基因表达可使人RPE细胞系、猪和小鼠原代RPE细胞转化为类光感受器细胞[33]。Salero等[34]的研究表明,成年人RPE细胞在体外可被活化为多能干细胞。
2.3 Müller细胞
Müller细胞是脊椎动物视网膜中主要的胶质细胞,呈放射状分布于视网膜全层,在调节视网膜细胞外环境、维持血-视网膜屏障、调节神经递质和突触活性、支持视网膜神经元存活、维持视网膜形态稳定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35],可表达Pax6、Car2、Dkk3和Chx10等多种多能祖细胞标志物[15,35]。

近年来应用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于Müller细胞中的转基因动物研究显示,Müller细胞是鱼类视网膜中神经元再生的主要来源。在未损伤的鱼类视网膜中发现Müller细胞缓慢分裂,生成视杆细胞[15],在视网膜神经元受到损伤后,它们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并去分化成视网膜祖细胞[12]。鸟类的视网膜受到NMDA损伤后,Müller细胞再次进入细胞周期,表达胚胎期视网膜祖细胞的标志物Pax6和Chx10等,新生成的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的内核层和外核层,部分分化为视网膜神经元[20]。哺乳动物在视网膜受到损伤后Müller细胞活化,在某些损伤因素和生长因子的刺激下Sox2、Chx10等祖细胞基因表达上调[31],Müller细胞再进入细胞周期[36]并分化为神经元[23]。Jayaram等[37]在体外将人的Müller细胞诱导分化为光感受器细胞,并将其移植到视网膜变性大鼠的视网膜下,这些细胞可以整合到大鼠的视网膜中,并改善大鼠的视功能,可见人类Müller细胞可作为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修复的重要细胞来源。

不同种动物体内再生的视网膜来源不同,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再生的视网膜细胞来自于Müller细胞,而两栖类动物则来源于RPE细胞,因此细胞表达的基因、发生增生和分化所需要的条件都存在差异,可能是揭开视网膜神经细胞再生的关键问题,如何激活内源性干细胞以修复对损伤的视网膜神经细胞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3 视网膜内源性干细胞活化的因素
3.1 兴奋性氨基酸
NMDA是一种兴奋性氨基酸,眼内注射NMDA可以造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内核层细胞损伤[38],鸟类视网膜再生研究就是利用该机制开展的[20]。NMDA注射引起损伤后2 d,Müller细胞再进入细胞周期,并去分化为视网膜祖细胞[39]。Ooto等[30]用NMDA诱导大鼠视网膜损伤,发现部分Müller细胞发生增生,并表达双极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标志物。

谷氨酸盐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在青光眼、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病理过程中均已得到证实[40, 41, 42。视网膜下注射50 μg谷氨酸盐会引起视网膜细胞凋亡,而10 μg的谷氨酸盐则可以刺激视网膜细胞增生[43]。Takeda等[43]将特异性作用于星状细胞和Müller细胞的谷氨酸盐类似物α-氨基乙二酸(α-aminoadipate,α-AA)注射到视网膜下,24 h后可见视网膜外核层有较多的增生细胞,并进一步证实这些增生细胞来源于Müller细胞,可分化为光感受器细胞。

3.2 生长因子
研究显示,体外培养蝾螈视网膜RPE细胞时需有脉络膜组织存在才能分化为神经元,FGF-2和IGF-1共同作用于体外培养的RPE细胞可以获得和脉络膜组织共培养时类似的效果[44]。鸡的玻璃体腔内单独注射胰岛素或FGF-2并不能引起Müller细胞增生,但二者联合应用却可以使Müller细胞表达视网膜祖细胞标志物Pax6和Chx10,并使视网膜边缘区的Müller细胞增生,少部分增生的细胞可分化为新神经元[45]。将睫状神经营养因子或EGF注射到斑马鱼的眼内能够刺激视网膜中的Müller细胞增生,生成神经祖细胞[46,25]。Karl等[47]研究显示,当神经毒性药物与生长因子共同作用时,小鼠Müller细胞可增生,NMDA损伤的小鼠眼内注射EGF后大量Müller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周期,损伤后72 h约1%的表达SOX2标志物的Müller细胞增生。

3.3 转录因子
Ascl1是视网膜祖细胞标志物,通常情况下鱼类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不表达Ascl1,损伤发生4 h内,增生的Müller细胞中Ascl1表达上调,抑制Ascl1可阻止Müller细胞去分化并进入有丝分裂周期[48]。哺乳动物的视网膜损伤后,Müller细胞的Ascl1的表达却未上调[26]。Pollak等[26]将体外培养的小鼠Müller细胞和视网膜植片中Ascl1过表达,发现Müller细胞中的祖细胞基因Hes5、Insm1和Dll1等表达升高而胶质细胞基因Rlbp1、Slc1a3等表达降低,Müller细胞来源的祖细胞可分化为视网膜神经元,说明单一转录因子Ascl1可诱导成熟Müller细胞成为视网膜神经祖细胞[26]。

Sox2在胚胎和成年动物的祖细胞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49]。小鼠出生后4 d视网膜外核层中Sox2表达降低,7 d后Sox2只在内核层的Müller细胞中表达。敲除Sox2基因后,Müller细胞的结构发生异常,且不再维持静止状态,发生异常分裂[27]。

3.4 细胞内信号
Wnt信号可以促进睫状体上皮的发育。Fang等[50]发现,敲除ephrin-A3基因可促进睫状体上皮细胞来源的干细胞增生分化,这种作用是通过移植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而产生的。用Wnt3a处理体外培养的视网膜组织能够显著增加内核层中增生细胞的数量[51]。将神经毒性药物和Wnt2b一起注射到小鼠玻璃体腔使具有干细胞特征的细胞数量增加3倍[52]。Notch1在成年小鼠的视网膜内也只表达于Müller细胞[27],视网膜损伤后Notch和Wnt通路的基因表达均上调,应用Wnt或Notch通路抑制剂后使视网膜损伤后具有干细胞特征的细胞数量减少[52]。另外,Del Debbio等[53]的研究也显示,Wnt和Notch信号参与调节成年小鼠视网膜中视杆细胞的再生。

Shh是胚胎阶段视网膜祖细胞重要的有丝分裂因子,在鸡胚胎后期表达于视网膜边缘部位,鸡眼球内注射Shh可促进CMZ区域增生,Shh通路抑制剂则抑制CMZ细胞增生[65]。Ptc基因缺陷小鼠Shh信号通路过表达,视网膜边缘存在持续的细胞增生区[55]。Shh可引起Müller细胞去分化并表达神经祖细胞标志物,光感受器细胞损伤大鼠眼内注射Shh可激活Müller细胞,生成表达视紫红质的光感受器细胞[56]。

激活视网膜内源性干细胞的因素很多,上述各种方法能促进视网膜细胞的增生和分化,促进视网膜神经细胞再生。但何种方法效果最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小结
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视网膜神经元损伤后不能再生,可造成不可逆性性视力损伤。近年的研究显示,一些方法可以激活视网膜内具有干细胞潜能的细胞的增生分化,为视网膜损伤的自我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虽然视网膜内源性干细胞与其他干细胞相比具有不存在伦理学争议、避免了机体的排异等优势,也更容易整合到视网膜中,但目前的方法激活内源性干细胞后所分化的视网膜神经细胞数量有限,能否获得足够的细胞以挽救已受损的视功能尚不明确对于如何有效地激活视网膜的内源性干细胞,增加机体自身增生细胞的数量和存活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的研究将取得快速发展。
还是很看好这个视网膜内源性干细胞.希望它可以再生视网膜.谢谢楼主的分享!
微信 xsfh550597973   QQ 550597973
很好的文章,谢谢楼主的分享
视网膜色素变性QQ交流群372072490
感谢楼主分享,专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