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遗传病门诊信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遗传病门诊信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遗传病研究团队由黎晓新教授领衔,对遗传眼病的诊治进行了10余年研究。从2003年承担863项目《适用于视网膜修复的微纳米传感器材料及技术研究》开始,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视网膜微芯片移植治疗光感受器损伤的试验研究》、973计划《视觉功能修复的基础医学问题研究》、863计划《采用基因技术修复视网膜变性造成的视觉功能丧失》和《视网膜下植入视觉修复性器件及其材料的研究》等项目,对人工视网膜进行了大量基础和临床前研究。与此同时,研究团队在在眼科遗传病临床诊断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承担了北京市科委项目《遗传眼病基因检测平台建立》、973项目《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等,围绕遗传眼病的诊治,建立了一套完善严谨的从眼科遗传病患者诊断、资料记载到血样提取、标本保存、DNA 提取等的规范流程,建立了眼遗传病患者资料数据库和完善的诊断体系。文章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Human Molecular Genetic》、《IOVS》、 《Archives Ophthalmology》、《Molecular Vision》等国际眼科杂志上,积累了丰富的眼遗传病基因方面的临床科研工作经验。研究团队与欧洲最大的人工视网膜研究团队Zrenner教授、美国人工视网膜研究团队Mark Humayun教授、美国基因研究Stephen Tsang教授等一直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遗传眼病门诊:
时间:每周四下午 1:30-4:30 (2016年1月7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1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门诊楼4楼——眼科门诊7诊室。

大家可以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眼遗传病门诊”微信群,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地图.png (211.63 KB)

地图.png

二维码.png (157.17 KB)

二维码.png

遗传眼病研究团队简介
黎晓新教授:国际眼科学学院院士、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女医师分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前任组长、美国眼科学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眼科学会理事会核心理事。黎晓新教授自1987年至今,致力于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和眼底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重大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一五”、国家“973”、“863”、北京大学“985”、“211”及与WHO合作等多项课题,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985”三期项目负责人。
黎晓新教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45篇,其中SCI论文67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过多篇研究论文,如FASEB J、 Ophthalmology、Plos One、IOVS等,总影响因子超过140分。主编或主译专著5本。曾20余次被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做大会特约发言,并担任大会主席或执行主席,担任多种国际杂志审稿人。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为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诊疗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
新教授先后获得国家教委、北京市、中华医学会、北京大学等各项奖励16项。2007年获世界眼科学会亚太区“最佳临床教师金苹果奖”,2008年获得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2009年获宋庆龄儿科医学奖,2011年获准直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享有很高声誉和知名度的眼科专家。

黄旅珍: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市科技新星、美国眼科学视觉科学学会会员、中华医师协会眼科学会分会员。2006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获眼科学硕士学位,2009年在北大人民医院获眼科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院工作。2013年8月-11月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眼科研究所作为访问学者进行遗传眼病诊治的学习。主要从事遗传眼病的基因诊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其干预策略等方面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共发表研究论文5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7篇。作为第四完***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作为第三完***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

白玉婧:副研究员,北京市科技新星、美国眼科学视觉科学学会会员、中华医师协会眼科学会分会员。201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获得博士学位;2008-2009年于加拿大McGill大学医学院作为访问学者进行视神经保护药物的研发。毕业后工作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工作期间主要从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及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同时进行人造视网膜的研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截至目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共发表研究论文5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Cell Death & Diseases》、《J. Biol. Chem》、《J. Pharmacol. Exp. Ther》、《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7篇。参与雷珠单抗、康柏西普、VEGF-Trap Eye、CM028等药物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等项目的临床研究。

朱莉:助理研究员。2009年吉林大学本科毕业后保送至北京协和医学院5年直博就读细胞生物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毕业后工作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973课题《干细胞分化表观遗传学调控及其治疗糖尿病应用基础研究》和863课题《干细胞治疗技术临床转化及应用研究》,具有丰富的干细胞科研研究经验。

杜玮:助理研究员。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获得博士学位。2013.1-2015.2 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做访问学者,访问学者期间主要从事基因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病的基础和临床前研究,掌握了视网膜基因治疗和评估所需要用到的各种实验技术,可以独立开展遗传性视网膜病的基因治疗研究。此间,主要完成了腺相关病毒载体治疗CNGA3 突变所致全色盲和腺相关病毒载体治疗红绿色盲的研究。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截至目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共发表研究论文8篇,发表在《Human Molecular Genetic》、《IOVS》等杂志。掌握丰富的基因治疗临床科研经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现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研究的怎么样?有什么成果吗?
看上去都很牛,就是不知道有没有实质性进展
科研项目,都只是混国家钱,娱乐一下而已
渴望光明,但要相信科学,不要被坏人所骗....
今天黄旅珍教授告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眼科研究所Stephen Tsang教授正在做PDE6A和CNGB1基因临床试验.如果是这两个基因的朋友尤其是小孩可以联系黄教授到美国做治疗
看看我们国内的专家教授,头衔之多,责任之重,报告之丰富,有用的之一无所有,……
请问有黎晓新教授联系方式不
没想到北大人民医院眼科也开始搞rp研究了。赞一个,希望能有突破!北大人民的眼科在眼底手术方面确实挺强的,北京除同仁北医三院眼科牛b的也就这了!黎大夫应该是学科带头人。
将来还想自驾游~
二维码过期了,能从发下吗
夜的星空,如此美丽,夜的星河,如此璀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