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复旦团队研发新一代纳米人工光感受器,有望实现视觉修复

历时5年,光明初心不改,视觉修复在望!针对如何有效重建失明患者的视觉功能这一重大难题,今年国家杰青项目获得者张嘉漪(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与姜春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袁源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联合团队协作,成功利用氧化钛纳米线阵列人工光感受器在失明小鼠和非人灵长类模型上实现视觉功能修复。论文《基于纳米线阵列的人工光感受器修复盲小鼠和猕猴的视觉功能》(Assessment of visual functionin blind mice and monkeys with subretinally implanted nanowire arrays as artificial photoreceptors)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SCI影响因子29分)。


图说:研究论文 采访对象供图 (下同)

团队将所研发的人工光感受器植入盲小鼠眼底后,小鼠能准确识别低光强发光物体(15.70-18.09 μW·mm-2)的位置。视动反应测试结果显示,植入人工光感受器盲小鼠的空间分辨率约为0.3-0.4 cycle/degree,接近正常小鼠水平(0.4-0.6 cycle/degree)。

然后,团队在猕猴眼内实施人工光感受器的植入手术,植入54周内保持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人工视网膜植入区域的光点刺激(10 μW·mm-2,直径0.5°)能成功诱发猕猴视觉诱导的眼跳行为。


通讯作者张嘉漪表示,该团队所研发的贴合人工光感受器的离体盲小鼠视网膜具有77.5 μm的空间分辨率和3.92 Hz的时间分辨率,该项研究证明该人工光感受器有望用于恢复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视觉功能,这一研究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共同通讯作者之一姜春晖教授指出,这将对于临床上的一大类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光感受器退行性疾病伴随光感受器不可逆的死亡,最终导致患者完全失明,这些患者有望在将来获益于这一项具有独创性的“纳米人工光感受器”,基于该成果的临床试验也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稳步推进中。

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和上海市重大专项等基金的支持,杨入祎、赵鹏、王历阳、冯琛莉、彭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张嘉漪、颜彪、袁源智、姜春晖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关于RP之光爱心联盟


RP之光爱心联盟即苏州市爱瞳视康公益服务中心,是2017年注册于江苏苏州的公益社会组织。我们的宗旨是:面向全国遗传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及其亲友,为大家建设一个交流信息、相互沟通的平台,增进病友间的凝聚力,共同迎接命运的挑战;提供科研、医疗信息,专家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提升社会对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知识的了解与认识。
微信 xsfh550597973   QQ 550597973
国内的一大好消息,希望能快点进入人体试验,并取得实质性的好效果!谢谢飞狐兄的分享!
是个好消息,
感谢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