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武科大青年学者研究发现让失明者见到光明的干细胞疗法

新华网武汉9月16日电(俞俭 程毓)让失明患者见到光明,这一梦想或将变为现实。武汉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湖北省“楚天学子”姚凯运用干细胞疗法,让先天性眼盲的小鼠首次见到了光明。这一研究成果8月底发表在国际期刊《Nature(自然)》上,立即引起广泛关注。
  包括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的著名神经生物学家Anand Swaroop、东京大学分子和发育生物学家Sumiko Watanabe等业界专家均表示,此项研究为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领域内的突破性成果,特别是在利用内源性干细胞治疗遗传性疾病方面做出了创造性发展。
  人类和哺乳动物眼体里的感光神经细胞一旦死亡,无法自主再生,结果就是失明。全球有上亿人因患神经退行性疾病而造成视力损伤致盲,还有数十万先天性失明者终身生活在漆黑里,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姚凯结合干细胞与基因疗法,历时5年开发出“两步法”的对策,先培育出携带转基因的有效、无毒的病毒,注入先天性眼盲的小鼠眼睛里,激活Müller细胞(视网膜内的神经胶质细胞,负责支持、滋养周围的神经元),再从10万种以上的蛋白质中挑选出所需的3种促进神经元分化的转录因子,不断调整病毒的剂量和优化时间间隔,成功地唤醒了Müller细胞的神经元再生机制。
  姚凯说,通过对小鼠的大脑活动测量结果证实,这些新生神经元成功地整合到视觉通路中,并将光信号传递给了大脑视觉皮层,先天性眼盲的小鼠产生了视觉反应。
  “这项成果已经在神经生物学领域走得非常远了。”《自然》杂志两位评委高度评价这一研究成果:“这项工作极其重要,把Müller细胞诱导为新的神经细胞,以前在哺乳动物中从未发生过。”
微信 xsfh550597973   QQ 550597973
武科大网讯 近日,我校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青年教师姚凯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在 《Nature》上发表论文“Restoration of vision after de novo genesis of rod photoreceptors in mammalian retinas” (Nature, 2018; 560: 484-488)。该研究综合运用基因治疗与干细胞治疗,让罹患先天性眼盲的小鼠首次见到了光明!



      这是我校教师研究成果首次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 《Nature》的正刊上。


      人类视网膜上大约有1.25亿视杆细胞和650万视锥细胞,是视网膜中数目最多的一种神经元,负责接受光刺激并向大脑传递信号。这类细胞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身体里不能自主再生,当这些神经元受损时,很容易造成视觉障碍导致失明。据现有数据估计,至2020年,全球将有2亿人患神经退行性疾病而造成视力损伤并最终致盲。迄今为止,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姚凯成功地唤醒了哺乳动物视网膜中Müller细胞的自我修复机制,开发出“两步法”的对策:首先,通过注入一种无害的病毒AAV,在眼睛中启动一种被称作β-Catenin的蛋白表达,从而促进小鼠眼睛中Müller细胞发生分裂,恢复其干细胞属性;两周后,进行第二次基因转导——注入3个负责生成视杆细胞的关键转录因子,促进这些新分裂的细胞转化为视杆细胞。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可视化追踪这些新形成的神经元,发现它们在结构上类似于天然的视杆细胞,并且与视网膜内其他类型神经元进行通信的突触结构也能形成。为了确定这些新生成的视杆细胞是否发挥功能,姚凯在先天性失明小鼠中进一步测试了这种重编程方法,通过对大脑活动的测量结果证实,这些新生成的视杆细胞成功地整合到视觉通路中并将光信号传递给了大脑视觉皮层。

       该项研究为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领域内的突破性成果,特别是在利用内源性干细胞治疗遗传性疾病方面做出了创造性发展,为包括诸如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姚凯,2011年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进入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5月来我校工作,现为我校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教师,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长期从事神经生物学与干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微信 xsfh550597973   QQ 550597973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