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碳纳米管膜可让受损视网膜重新感光

碳纳米管膜可让受损视网膜重新感光
scitech.people.com.cn2014年11月14日01:43
科技日报讯 最近,一个由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和英国纽卡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小组,开发出一种包含碳纳米管和纳米棒的薄膜,有望作为一种无线植入设备,诱导视网膜光刺激效果极佳。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的《纳米快报》上。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光射到眼睛后面的视网膜上,是视觉过程的第一步。如果黄斑退化,使视网膜上的光受体变性,视网膜就无法再对光照起反应,使病人丧失所有视力。但如果在某种光电植入设备的帮助下,能让视网膜重新感光,病人就可能恢复视力。
目前,人造视网膜的开发还面临许多挑战:植入设备要能长期感光,要有相当高的空间分辨率,不含电线,能适应身体而不排斥,还要有一定的机械柔韧性。人造视网膜的候选材料包括导电聚合物和量子点膜,但在满足这些要求方面各有优点和缺点。另一种途径是恢复视网膜的感光能力,利用光基因学技术,将感光蛋白(细菌的视蛋白)插入视网膜神经元中。但这种方法仍需要电极来协助神经元的光感应刺激。
在膜结构中,纳米棒散布於整个3维的多孔纳米管矩阵里,最后使膜形成一种适於植入的柔韧灵活的基质层。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新材料膜的3维结构有许多优点,包括光吸收率高、能与神经元紧密结合、高效传电等,而其他人造视网膜的候选材料,如硅比较坚硬、不透明,还需要外部电源,而新材料没有这些问题。有了这些优点,新型膜在未来人造视网膜应用中很有前景。
“这一成果的最大意义在於展示了新材料(量子棒结合碳纳米管)是怎样形成了一种新系统,而这种系统能有效刺激神经系统。”论文合著者、特拉维夫大学教授耶尔 哈内恩说。
研究人员把这种膜贴附在14天大的小鸡的视网膜上(此时小鸡视网膜还没有感光能力,是完全的瞎子),视网膜就会产生光致电流 这是一种神经信号,这种信号传入大脑后可以由大脑来解释处理。
研究人员还希望在今后研究中能继续改进它。“目前,我们正在活体中研究这种新型植入体,希望能在长期应用中观察它的性能。”哈内恩说,“我们与视网膜医生合作来开发这种植入体,并测试它与传统手术的兼容性,目标是让它将来能用於人类临床。”(常丽君)
微信 xsfh550597973   QQ 550597973
谢谢分享~不知道终归不是人体一部分的设备植入人体后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2# ☆孤独天才☆
图像处理主要是大脑视觉皮层/区域的功能,眼睛只是个感受器,这一点不用太担心。。但逐层动物实验、到逐步人体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时间长短 还是未知数。有研究就好,自己力图慢慢接受和淡定,但看到未来的病友有希望也是好事。
感谢楼主的好消息。这玩意应该是最适合做人造视网膜的材料了。而且比天生的视网膜的感光性能绝对要好得多。一旦成功用于人体。我相信RP就没有夜盲的苦恼了。视力也会超常人。
    就是希望这个设备早点开发成功。赶在十年内就好了。我将持续关注这个。
坚持终归否极泰来.坚信高科技一定会带我走出困境.走向我梦想的远方...........
谢谢lz,不过这种技术看起来临临床应该很远,希望在未来能和其他治疗手段互补。

PS:我没怎么看明白,个人理解是不是取代在讲座里说的盐碱地?
个人对这些太遥远的东西,不是太感兴趣,不过还是谢谢飞狐的分享
对了,不是说要组织什么歌曲比赛的吗?什么时候开始呢?
       (微信号:smile1314918)
      结晶样RP交流QQ群:244942488   
      (深圳)RP乐园 QQ群:326447185
3# 天空之城


谢谢解释~
由于对这消息实在感兴趣。所以有看了一遍。
    个人认为这人造视网膜应该比干细胞技术更早应用到临床。理由就是因为这是一种替代设备。和做白内障手术更换人工晶体一样。而且它进入临床的过程也很简短。不比干细胞生物技术和***。必须经过反复的论证和试验。
    这个人造视网膜植入手术似乎也很简便。和白内障手术差不多。应该更容易普及。人一生只有几十年。而RP晚期和因为视网膜而完全失明的人估计不会有太长的等待治愈的时间。而这设备就完全可以解决这个人群的燃眉之急。这种心情RP人只有病情恶化到了生活工作都受到严重影响的时期。才能明白。这个时期来临时却是人生年富力强的中年时期。
    与其用一生的时光去期盼一个遥远的梦想。不如去实现眼前更现实性的目标。不然。人都老了眼睛再好还想咋地?
坚持终归否极泰来.坚信高科技一定会带我走出困境.走向我梦想的远方...........
谢谢飞狐大哥分享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谢谢飞狐大哥的好消息.终于看到人工视网膜带来的好信息.要是发展迅速的话,就能和干细胞和基因齐头并进了.又增加了一份治疗RP的机会.希望这些科学家能攻坚克难.早日取得突破性进展.早日能运用到临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