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2013美国眼科与视觉研究大会报告(摘选)

2013美国眼科与视觉研究大会报告(摘选)


http://www.retina.org.cn/before/NewsDefault-43611.html
2013美国眼科与视觉研究大会报告(摘选)
(报告来自国际视网膜病变协会)

美国眼科与视觉研究大会(简称美国眼科年会)每年召开一次,本次会议今年在5月5日至9日于西雅图召开。此次会议参会人员超过1万人,多数与会人员为眼科学学者、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其它与会人员为眼科器械公司代表、各眼科组织负责人,其中包括国际视网膜病变协会主席克里斯蒂娜.费莎女士(Christina Fasser)。

在每年的美国眼科年会期间,国际视网膜病变协会都会组织一次会议,邀请国际视网膜病变协会的顾问专家参会,讨论对视网膜疾病的新认识、新科研动向及治疗方法。下文摘选了2013年美国眼科年会中与视网膜疾病、尤其是RP有关的内容,是对国际视网膜病变协会专家讨论会的补充。

o         RP患者使用丙戊酸注意事项

大约从2年前开始,丙戊酸(VPA)被认为是一种有可能治疗RP的药物。美国食品***监督局(FDA)准许丙戊酸用来治疗癫痫及其它几种神经疾病。基于一项回顾性研究,科研人员发现丙戊酸有可能减缓RP患者视敏度恶化的速度,因此尽管没有主管部门的批准,眼科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仍考虑将其作为一种治疗RP 的药物。

在今年的美国眼科年会中,研究人员认为丙戊酸可能会对视力及肝脏造成伤害,因此建议在没有进一步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数据之前,RP患者应停止使用丙戊酸。

科研人员在对RP患者的病例进行统计后得出了上述结论。统计项目包括患者的视野及视敏度变化情况、使用丙戊酸治疗的时间、转氨酶指针以及其它副作用。

o        参与统计的患者的丙戊酸平均治疗时间为10个月。
o        虽然一些患者认为他们眼前的雾朦感减轻,但研究人员发现接受检查患者的视野及视敏度都有下降趋势。
o         超过三分之一服用丙戊酸的RP患者曾经历过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丙戊酸带来的副作用与患者服用的剂量有关,如果丙戊酸对治疗RP真正有效,可以通过降低服用量来控制副作用。另外,由于不同基因突变导致RP的患者对丙戊酸的反应也并不相同。丙戊酸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其详细功能仍有待于检测。

在进一步的临床前研究来解释丙戊酸与感光细胞的反应机理、以及在获得安全性及有效性统计资料之前,RP患者应谨慎服用丙戊酸。


o          RP患者在接受UF-021治疗两年后视力维持稳定

Shuichi Yamamoto 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在2013美国眼科年会上公布了 两年前进行的异丙基乌诺前列酮(UF-021)治疗RP的临床试验结果。临床试验为期24周,志愿者为日本RP患者。志愿者们被随机分组,使用不同剂量的UF-021药物。药物服用形式为眼外滴入。其中高剂量组为6名志愿者,每日滴入两滴UF-021;低剂量组为8名志愿者,每日滴入1滴;另外还有对比组,包括8名志愿者,医生在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其滴入药物替代品。研究人员使用HFA视野仪测试志愿者的中央视网膜光敏感度。通过资料统计,研究人员发现在中央2° 及 10°视野范围内,UF-021能显著提高中央视网膜光敏感度。

在此次会议中,他们公布的临床试验结果还表明,高剂量组志愿者在临床试验结束后数月内,其中央视网膜光敏感度仍维持在120左右,这表明UF-021可能具有高效的视力维持保护作用。

UF-021在美国和日本被医疗主管部门批准作为治疗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药物。如果患者采用眼外滴注的形式使用UF-021,可以改善脉络膜供血;若采用玻璃体注射,则可以提高感光细胞抵御强光伤害的能力;UF-021进入人体内后,可以减缓感光细胞凋亡的速度;另外研究人员发现,采用眼外滴注的形式也同样具有此功效。

UF-021最近已经获得了美国和欧盟的药物研发许可,用以治疗RP。

现阶段,项目研究人员已经在日本开始了第3期临床试验,为期52周。300名志愿者将被随机分入高剂量组和替代药物组。第3期临床试验结束后,将进行时长同样为52周的“开放标签”式药物安全性研究。第三期临床试验的主要目标,仍然是中央视网膜光敏感度。


o           封装细胞技术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治疗RP的效果

封装细胞技术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治疗方法简介:通过巩膜切口手术,将采用 封装细胞技术(ECT)的特殊胶囊植入患者眼球内。胶囊内含有治疗因子,在胶囊植入眼内后,治疗因子所产生的营养物质会持续不断通过胶囊壁扩散至眼内,为视网膜持续性提供营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2013美国眼科年会上,此项目的研发人员公布了第2期临床试验治疗RP的结果。志愿者们的一只眼睛被植入ECT胶囊,而另一只眼睛做了手术,但并未植入胶囊,医生并未告知志愿者哪只眼睛植入ECT胶囊,这样会使试验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在植入胶囊后48个月的时间内,研究人员使用自适应光学技术(AO),在植入手术后不久、以及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对三个志愿者眼内预先选择的9个区域的视锥细胞密度进行检测。研究人员发现,在未植入ECT胶囊的患者眼内,其预先选择的8个监测区域的视锥细胞密度下降了9%至24%;而在植入胶囊的眼内,视锥细胞密度没有改变。但在检测志愿者的视野敏感度(VFS)时,情况则恰恰相反。植入胶囊的眼睛从第六个月开始其视野敏感度的下降速度要大于非治疗眼;而在第42个月的检查时,治疗眼的视野敏感度下降程度已经大大高于非治疗眼。在摘除志愿者眼内的ECT胶囊后,研究人员发现,治疗眼的视野敏感度下降速度变慢。


研究人员在随后的分析中发现,患者眼内植入胶囊释放营养物质的量与视野敏感度的下降程度是有关联的。他们准备进行进一步研究,以确定胶囊剂量对维持视锥细胞及视野敏感度的具体影响。


o        电针灸治疗RP 的效果

很多RP患者经常询问医生,希望了解除常规治疗方法外,有没有其它辅助疗法可以治疗或缓解RP症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针灸健康协会及SUNY眼视光学院在此次年会上联合发布了他们对电针灸治疗RP的研究结果。

电针灸属于针灸的一种,微量电流通过针体导入患者体内。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试验,参与者为12名成年RP患者。医生将针插入患者眉毛上方、眼睛下方,以及手上的标准针灸穴位。整个试验疗程进行了2周,分为10次针灸,每次半小时,在整个疗程前后,研究人员对患者的视力进行了相关检测,检测项目包括视敏度、对比度、视野、暗适应及眼部血流量。

根据检测结果,12名志愿者中,有8人视觉功能提升。三人暗适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并且持续数月之久;三人视敏度提高。数名志愿者的眼动脉、中央视网膜动脉及睫状后动脉的血流阻力明显降低。三分之一的志愿者表示看物体更明亮、清晰。有几名志愿者表示,在弱光条件下视力提高。

美国国立补充替代医学中心(NCCAM) 认为,电针灸对于治疗 疑难性疼痛、失眠、压力过大、术后疼痛比较有效。虽然治疗机理尚不明确,但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血流量增加或干细胞刺激有关。研究人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探明电针灸的治疗效果及治疗机理。


o        干细胞疗法相关信息

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多种细胞治疗技术,用以替换视网膜疾病患者眼内失效或凋亡的细胞。在众多细胞疗法中,其中一种为干细胞疗法。干细胞疗法首先是要找出具有转化为任何一种细胞潜力的细胞,以此作为治疗所用干细胞,然后在实验室批量培育,这样可以生成足够多的目标细胞,达到治疗目的。现在,能够作为将来治疗视网膜疾病的干细胞,包括人类胚胎干细胞,人类中央神经干细胞,人类脐带血干细胞,成体干细胞,重编程干细胞等,这些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将上述干细胞转化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或感光细胞。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院Jules Stein眼科研究所的科学家公布了先进细胞公司(ACT)的临床试验结果。这次试验检测了由人类胚胎干细胞转换而来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治疗Stargardt病及年龄相关性黄斑退化的效果。此项技术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试验结果表明,此技术是安全的,转化的色素上皮细胞没有癌变及扩散,同时这些细胞还提高了患者的视敏度。

        一些科学家们正在验证将人类脐带血干细胞(hCMSC)转换成视网膜细胞的可行性。美国和中国的科学家们发现,根据培养基其它特性的不同,在有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培养基内生长的人类脐带血干细胞,会分化成类似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或类似于感光细胞的细胞。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N2—条件培养基内生长的人类脐带血干细胞,会衍生为具有感光细胞特性的细胞;而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胎牛血清—条件培养基内生长的人类脐带血干细胞,会衍生为具有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特性的细胞,这些特性中包括清除细胞垃圾的能力。而这对维持细胞健康很重要。
                Haibin Tian, Peng Li, Li Wang, et al.

        纽约神经干细胞学院和西奈山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正在对已死亡的成年人眼内的干细胞进行科学研究。研究发现死亡***眼内3%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是多能细胞,可以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干细胞(RPESC)。这些细胞表达了多能标记,并形成了类似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细胞。这些细胞对研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药物的研发非常有用。

        另一种具有干细胞潜能的细胞,是重编程纤维细胞。南加州医学院斯托姆眼科研究所在年会上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蛋白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表现出了类似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一些特性, 包括ZO-01, CRALBP,RPE65蛋白,及吞噬细胞垃圾的功能等。研究人员计划在患有视网膜疾病的动物身体上进行细胞存活实验。

在之前的试验中,研究人员曾发现,将人类中央神经干细胞(HuCNS-SC)植入视网膜下方,能够保护感光细胞及视功能。在今年的美国眼科年会中,这些中央神经干细胞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作用,是由于它们具有细胞吞噬功能。这些细胞起到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作用,能够清除感光细胞正常再生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显微镜观察发现 1:人类中央神经干细胞能够保护植入区域周边的感光细胞,而对于其它区域的感光细胞则起不到保护作用。2:人类中央神经干细胞含有感光细胞外节段;3:细胞之间具有突触联系。现阶段,科研人员正在对干性老年黄斑病变患者进行一期和二期临床试验,以检验试验的安全性和初期效果。试验将进行一年,之后将对志愿者进行为期4年的观察。


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将视网膜米勒细胞转换为感光细胞。米勒细胞在视网膜内提供支持作用。研究人员正在对鱼类及两栖动物进行研究,这些动物具有从神经胶质细胞中再生视网膜神经元的能力。这些研究将有助于理解神经胶质细胞重新编程、感光细胞及其它神经元细胞再生的分子及生物化学路径。在今年的年会中,研究人员公布了他们的新发现,在鸡类体内的神经胶质细胞,也具有生成新的神经元的能力。这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可以将患者自身的米勒细胞重新编程,转换为感光细胞,这样可以避免使用异体干细胞所带来一些副作用,例如免疫系统排斥等。

本报告只摘选了2013美国眼科年会中发布的部分科研信息,待到明年美国年会召开之际,很多科研项目会有更多进展,国际视网膜病变协会认为,及时将业界的科研信息带给广大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广大科研人员在不同领域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关注最新科研动态。每年的美国眼科年会都会给大家带来新希望,并让我们知道大家最关注的科研项目,我们在此提供了2013年会的部分科研信息,希望在明年的年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激动人心的报导。

(感谢香港视网膜病变协会分享本报告英文版!感谢病友木星迅速完成翻译!——CCRP)
[转载请注明中华视网膜病变互助网网址:http://
太强了。
最新的技术都是老外搞的
飞狐哥,辛苦了,感谢你给我们带来的最新消息
       (微信号:smile1314918)
      结晶样RP交流QQ群:244942488   
      (深圳)RP乐园 QQ群:326447185
眼花缭乱,大致看完了,好远啊,
把希望放在2014年!!!
谢谢大哥,带来最前沿的治疗信息
谢谢分享!!!
謝謝!
所以日本眼藥水開始第三期臨床,對嗎?
感谢飞狐带来的最前沿的消息,继续期待!
感谢飞狐带来的好消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