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萎缩是视神经病损的最终结果。表现为视神经纤维的变性和消失,传导功能障碍,出现视野变化,视力减退并丧失。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针灸主要治疗原发性和炎症引起的继发性视神经萎缩。除上述症状外,眼底检查尚可见视乳头颜色为淡黄或苍白色,境界模糊,生理凹陷消失,血管变细等。现代西医学对本病尚缺乏特效疗法。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在50年代后期就受到了较大的重视,有针灸治疗小儿早期视神经萎缩的报告[1]。也有百例大样本的临床观察[2]。在60年代,有的还以经络测定仪测定的数据为依据,选穴配方和运用补泻手法治疗本病[3]。自七十年代后期起,则主要从不同方面寻求提高疗效的途径。如在穴位选择上,除用传统穴位外,还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新穴;在手法上,则强调在补法的基础上使感应到达眼区;在穴位刺激方法上,以针刺为主,亦运用头针、穴位注射、电针及耳针等法。针灸治疗本病的效果,由于各地评判标准不一,刺灸方法各异,有所差别,有效率在55~90%之间。
【治疗】
头针
(一)取穴
主穴:视区。
(二)治法
用28号2寸针,快速刺入并推进至所需深度。两侧均刺,然后接通电针仪,连续波,频率为240次/分,强度以可耐受为度,通电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4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87例共136只眼,包括原发性、继发性及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显效20只(14.4%),有效56只(40.6%),无效62只(45.0%),总有效率为55.0%。其中以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效果最差。多在第一、二疗程见效,于第三、四疗程效果最佳。本法有一定远期疗效[9]。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新明Ⅰ、球后、风池。
配穴:新明Ⅱ、内睛明、瞳子髎、翳明、攒竹、光明、百会、肝俞。
内睛明位置:目内眦之泪阜上。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仅取1穴。可始终用1穴,亦可交替轮用。配穴每次取1~2穴,其中新明Ⅱ,一般与新明Ⅰ相配。
操作方法为:新明Ⅰ进针时,应先将耳垂向前上推拉,针尖向前上方呈45度角,快速刺入,缓慢送针至下颌骨髁突后侧面,深度约1~1.5寸左右,耐心寻找满意针感。当针感出现后,即应用热补手法,紧插慢提结合捻转,诱导针感至眼区,以眼球出现热胀闪电感者为佳,施手法1~2分钟,出针,不留针。球后穴选30号2~2.5寸长毫针,速破皮刺入皮下,针尖沿眶下缘略右后上方刺入1.5~2寸左右,待患者觉眼部有酸胀感或有眼球突出感,不加捻转提插,留针10分钟。风池穴以左手按准穴位,右手将针速刺或捻转进穴,针尖宜朝同侧瞳孔直视方向,进针1~1.5寸左右,用提插捻转手法,使针感逐步向眼区或前额放射,然后向下插针1~2分深,拇指向前捻转3~9次,即可产生热感,如无热感向眼区放射,可反复进行3~5遍。留针15分钟。新明Ⅱ针尖向额部垂直刺入深度约5~8分深,当出现酸、麻、沉胀感后,应用快速捻转结合提插手法,先以紧插慢提结合捻转之补法运针1分钟,再以均匀提插结合捻转之平补平泻法运针半分钟,最后用紧提慢插结合捻转之泻法运针半分钟,即予出针。内睛明穴用30号毫针沿眶内侧壁直刺,用压针法,轻刺缓压,徐徐进针,至出现针感留针。其余眼区穴,用类似手法。肢体穴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上述穴位,除已标明的,均留针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停针5天,再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基本治愈:视力恢复1.0以上,或在原视力基础上提高5行以上,或者0.01以下,提高到0.2以上,视野扩大25度以上;显效:视力提高3行以上,或由原视力提高10倍以上,视野扩大15度以上;有效:视力稍有提高,但不及显效;无效:治疗前后未见变化。
以上法治936例,共1 680只眼。其总有效率在64.0~88.8%之间[4,5,6,7]。其中698例共1 252只眼按上述标准评定,基本痊愈103只(8.2%),显效112只(9,0%),有效586只(46.98%),无效451只(36.0%),总有效率为64.0%[4]。发现采用热补手法促进气至病所者,疗效较为满意。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球后、翳明。
配穴:内睛明、瞳子Liao、足光明、三阴交。
(二)治法
每次取1主穴,1~2个配穴。用氦氖激光针灸仪行刺入式照射,将输出功率为2毫瓦的光针和针尖调整至红光集中一点,放入75%酒精内消毒10分钟,再刺入所选穴位,得气后照射1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5例共39只眼,结果:显效11眼,有效19眼,无效9眼,总有效率为76.9%[10]。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眶上穴、接力穴、前额中点透印堂。
配穴:太阳、率谷、风池、外关。
眶上穴位置:眶上内1/3和外2/3交点处。
接力穴位置:枕骨粗隆与耳尖联线中点。
(二)治法
主穴均取,据症配配穴。眶上穴用2寸针,针弯30度左右沿眶上壁向视神经孔方向刺入1.5寸或1.7寸深,不作手法;接力穴以2.5~3寸毫针向风池方向刺入,进针2.5寸左右,用捻转法,20分钟后再捻转1次;前额中点透印堂用2寸针,进针1.5寸左右,手法同接力穴。配穴常规针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110例164只眼,结果,痊愈12只眼,显效71只眼,有效39只眼,无效42只眼,总有效率74.4%。并发现年龄小,病程短者疗效好[11]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承泣、球后。
配穴:风池、大椎、哑门。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B12(100毫克/毫升),乙酰谷酰胺(100毫克/2毫升)。
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穴。穴位可轮流应用。主穴每穴注入维生素B12 0.5毫升,配穴注入乙酰谷酰胺1~2毫升。注射方法:均用5号齿科针头承泣或球后穴,应先用左手食指将眼球推向上方固定,然后沿眼眶下缘慢慢刺入0.7~1.5寸深,有得气感后,缓缓推入药液。风池穴直刺,略斜向下,深1~1.5寸;大椎直刺,针尖微斜向上;哑门,患者头部微向前倾,针尖对准下颌骨方向,均徐徐刺入1~1.5寸,推入药液。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48例,均为5~7岁儿童,结果基本痊愈18例(37.5%),有效24例(50.0%),无效6例(12.5%),总有效率为87.5%。其中以脑炎后遗本病者疗效较差[8]。
色觉障碍 -
【概述】
色觉障碍,分色盲和色弱二类,色盲是缺乏或完全没有辨色能力,色弱为辨色力不足。色盲包括红色盲、绿色盲及蓝色盲、全色盲。后两种少见,色弱也包括红、绿、蓝色弱,亦以前两种常见。导致色觉障碍的原因,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的。其中常见的红绿色觉障碍,是一种连锁隐性遗传病。现代西医学对色觉障碍尚无有效的疗法。
针灸治疗视物易色者,古代医学著作中未载。现代治疗色觉障碍的最早报道,见于1959年[1],之后,就不断有临床文章出现,包括百例以上的病例分析,并开始探索一些有效的新穴。至70年代,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对照观察,发现针刺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针灸效果是肯定的。近10年来,在穴位刺激方法有较多的尝试,除体针、电针外,耳针、头针、声电针、光针以及穴位注射等,都有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日本、美国、西德等国也陆续有文章发表,用针灸为主,所选穴位亦和我国相似。综合国内外的情况,针刺及其变革疗法对常见的红绿色盲或色弱都有较好的效果,色弱疗效更优于色盲,对全色盲的效果较差。目前,由于各地所定的疗效标准不一致,加之采用穴位刺激方法有别,所报告的近期疗效差别较大,在52%到100%之间。远期疗效尚不够理想,但对于疗效不巩固者,再予针灸,仍可减轻。
【治疗】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瞳子髎、睛明、丝竹空、攒竹、天牖。
配穴:足三里、合谷。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2~3穴,配穴1穴。以氦氖激光器进行穴位照射。波长为6328埃,功率40毫瓦,电流量15毫伏。每穴照射5分钟。每日1次,20次为一疗程。如疗效不佳,继续照射,不间歇。
(三)疗效评价
共治21例,近期痊愈10例(47.6%),显效3例(14.3%),有效5例(23.8%),无效3例(14.3%),总有效率为85.7%[10]。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天牖、风池、瞳子髎、攒竹、睛明、臂臑、四白、承泣。配穴:丝竹空、阳白、合谷、足三里、鱼腰。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2~3个,配穴1~2个。可轮流选用。眼区穴,用30号毫针,缓慢深刺1~1.5寸,直至眼球有明显的胀感。风池穴向同侧眼 外眦方向进针,促使针感向前额或眼区放射,不留针。余穴直刺至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尽量使针感向头、眼方向放射。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眼区穴位轻刮针柄20次,余穴运针1次。如条件许可,针后可嘱病人静坐或静卧1小时,闭目体会眼部感觉。第一疗程,每日1次,共10次,间隔3~7天后,行第二疗程,改为隔日1次。尚可配合服用杞菊地黄丸,每日2次,每次9g。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近期痊愈:能识《色盲检查图》(俞自萍编)所有版面的图示,自然光下10秒钟内读出每个版面图字和颜色,并能准确描绘。显效:有1~5个版面图或字识别不清。好转:有6个以上版面图或字认辨不清,但较治前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共治904例,其中804例按上述标准评定,近期痊愈429例(53.4%),显效137例(17.0%),有效218例(27.1%),无效20例(2.5%),总有效率为97.5%。在近愈病例上,红绿色弱明显优于红绿色盲[2~5]。另100例,总有效率亦为98%[12].
电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睛明、丝竹空、瞳子髎、上关;2、球后、攒竹、翳明、阳白。
配穴:天牖、鱼腰、太阳、风池、合谷、臂臑、足三里、足光明。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1组,选2~3穴,2组交替。配穴1~2穴,轮流选用。进针得气后,眼区及邻近穴,用平补平泻;四肢穴位用补法。针眼区穴时,要求针感能达到眼球。施手法0.5~1分钟后,接通电针仪,用断续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三)疗效评价
以电针法共治381例,近期痊愈205例(53.8%),显效84例(22.0%),有效80例(21.0%),无效12例(3.2%),总有效率为96.8%[7,8]。
穴位注射加电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球后;2、上明、下睛明、健明、增明1、增明2。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B12注射液。
每次取主穴1组。第1组穴为穴位注射,第2组穴则为电针。其操作如下:以4号注射针头吸入药液,刺入球后穴,缓缓送针至眼球有酸胀,推入维生素B12,开始每穴0.5毫升(含量为100微克/毫升)。如效欠佳,可增加浓度和注射量,每次最大量为1毫升500微克。电针法为:取主穴2对,配穴1对。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脉冲连续波,频率为16~20次/分,电流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约0.2~1.0毫安,通电10~15分钟。穴位注射和电针均为隔日1次,互相交替。14天为一疗程,停针4~6日再作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804例,以略低于上述标准评定,近期痊愈336例(41.8%),显效322例(40.0%),有效146例(18.2%),总有效率达100%。无无效病例。曾对部分患者作了随访,远期疗效也较满意[6]。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眼、缘中、肾;2、目1、目2、肾上腺、皮质下。
(二)治法
每次选1组,双侧均用。以白芥子或王不留行籽,置于0.7×0.7厘米小方块胶布上,贴于耳穴,内外耳廓对贴,以加强刺激。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按压5分钟。每周贴敷2次,两侧穴位交替轮用。
(三)疗效评价
共治61例,近期痊愈25例(41.0%),显效11例(18.0%),有效21例(34.4%),无效4例(6.6%),总有效率为93.4%[9]。
头针
(一)取穴主穴:枕上正中线(或视区)、枕上旁线。
配穴:足三里、光明。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主穴以28号2寸毫针,快速进针,并刺至所需深度,用拇食指持续捻转1分钟,频率180~200次/分,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作同样手法1次,或不捻转留针30分钟。亦可接通电针仪,连续波,频率为240次/分,持续15~30分钟,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配穴,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62例,痊愈或基本痊愈42例(67.7%),显效12例(19.4%),进步5例(8.1%),无效3例(4.8%),总有效率为95.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