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新药研发各阶段成本分析

2014年3月
作者:疑夕
在新药研发中,每个新分子实体(NME)从发现到上市,需要耗时13.5年,投入2.64亿美元(研发过程不遇到挫折时的成本)。由于研发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将风险成本纳入计算后,每上市1个NME所需的付现成本为8.73亿美元。由于药物研发周期很长,投入的资金长时间得不到回报,将资金成本纳入计算后,每上市1个NME所需的实际成本为17.78亿美元。
我国目前的1.1类新药主要是me-too,可以将苗头化合物发现、先导化合物发现、先导化合物优化(如埃克替尼、艾力沙坦,真的没做几个化合物,谈不上多少成本)三个阶段的成本排除。其实药物研发中真正用于实验(试验)的钱不到20%(药物研发人员应该有感觉,CRO就更清楚了),主要还是风险成本和资金成本。

Ref: Nat Rev Drug Discov. 2010, 9, 203-214.

注:研发费用单位为百万美元
作者:疑夕
小公司新药研发的关键是做好临床前研究和概念性验证
最近一直在思考新药研发成功率的问题,也在博客里分析了Nat Biotech、JAMA的数据,以及恶补了FDA关于特殊评估协议的相关规定,晚上看了Pfizer前全球研发总裁John LaMattina的评论,真有惺惺之感。

John LaMattina用的也是Nat Biotech的数据,他引领全球药物研发多年,感触、见解非常深刻。如我之前所述,之所以II期临床失败率最高(通过率为32.4%),是因为概念性验证(proof-of-concept),这是针对研究设想的第一次临床试验,II期之前只进行了动物模型研究(I期一般验证安全性,不过多涉及有效性)。

John LaMattina任期内上市了伟哥西地那非、戒烟药Chantix、肺癌药厄洛替尼、口服类风湿关节炎药托法替尼,至今他仍然清晰地记得是在何时何地拿到的II期阳性结果,概念性验证结果给人的印象总是最深的。

John LaMattina回忆起了20年前的新药研发,那时主要做他汀类降脂药、沙坦类降压药、抗菌药等,III期临床成功率比现在要高(现在III期通过率为60.1%)。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对安全性、有效性的要求没现在高,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某些治疗领域的特殊性,比如近10年热门的阿尔兹海默病,II期临床的概念性验证是不充分的,只观察药物降低疾病标志物的能力,III期才是真正的概念性验证,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尔兹海默病的III期临床试验风险非常大。

John LaMattina对I期临床64.5%的成功率感到吃惊,凭他的经验,这个阶段的成功率应该达到85-90%才是,这可以归结为小公司临床前研究不充分,没有资源、经验、时间去做足临床前研究。作为跨国大药企的研发总裁,John LaMattina评审过大量小公司的临床候选化合物,很多常规性的实验都没有完成。

药物在进入临床前,应当做大量体外实验,验证化合物的选择性、安全性,需要做大量酶试验去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主要代谢产物应当合成出来,然后再次做大量实验去验证它的安全性。

John LaMattina的评论让我想起了Sanofi的PARP抑制剂iniparib,III期临床才发现这货压根不是PARP抑制剂(Clin Cancer Res. 2012, 18, 510-523.),而且可能与其他酶共价结合,第一步就走错了却以为是对的,瞎猫撞上死耗子的概率有多大?大公司尚有这种乌龙事件,何况是小公司?新药研发不是看单个实验的数据如何,而是看整个研究是否形成系统的证据链,从蛋白到细胞,从细胞到动物,从动物到人,所有重要实验现象应当得到合理解释。

据Novartis分享的体外药理学评价经验,他们可不止筛选hERG、5-HT2B这种常见的副作用靶点,他们在化合物设计阶段会筛选70个可能的副作用靶点,在临床前研究阶段还要再追加筛选85个靶点以防止脱靶。在公司的数据库中,各种副作用对应的靶点,以及实验现象都有总结备查。

再回过头来说浙江海正与Celsion的案子,ThermoDox的设计中可能存在一些药理学问题,但也不是不能进行临床尝试,III期临床试验的准备也足够充分,在FDA拿到了特殊评估协议,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不该省略II期临床的概念性验证。或许你可以说Celsion的I期试验的患者,现在许多公司也将概念性验证提至I期临床,但不要忘了Merck做MK-3475的I期临床用了1000例,ThermoDox的I期临床却只有24例,其中15例还是其他适应症的。

综上,小公司新药研发的关键是做好临床前研究和概念性验证,完整、系统的临床前研究是整个临床研究的保障,而II期的概念性验证是重中之重,当然做完这些基本可以卖个好价钱了,如果自己做III期不要忘了拿FDA的特殊评估协议,之后的成功率与大公司基本完全一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