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令老鼠再生视网膜 盲人有望重见光明
2018-08-17
美国华裔科学家利用基因疗法,成功让先天失明的老鼠开眼,是科学界首次令哺乳类动物身上受损视网膜细胞再生的案例,为日後治疗人类遗传盲疾带来曙光。
首宗哺乳类动物成功案例
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神经及眼科学教授陈波前日在英国《自然》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他领导的团队对失明老鼠的视网膜细胞进行基因移植及重新编码,成功激活其「米勒神经胶质」(Muller glia)一直封存的感光细胞再生能力,实验老鼠在六周後恢复视觉。
实验的灵感源自斑马鱼(Zebrafish),它们的视网膜内保存有「米勒神经胶质」等干细胞群,当视网膜受损,这些干细胞会自动补充失去的神经元。虽然哺乳类动物也有「米勒神经胶质」,却没有斑马鱼的强大细胞自我修复能力。陈波说:「基本结构仍在,只是某些原因令功能受阻。」
陈波团队通过基因编码,激活了失明老鼠的「米勒神经胶质」细胞再生能力,让其分裂并发育成为可以感应暗光的视杆细胞(rods),他说:「今次研究重要之处,是可望广泛应用在视网膜退化疾病上(图)。有朝一日将改变我们治疗视网膜疾病的方法,甚至有机会用来根治青光眼等眼疾。」
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神经科学权威格林韦尔形容,陈波的发现是重大突破,「若果眼睛内的视杆细胞可以重生,意味在治疗感光体受损的眼疾上将可另辟蹊径。」
英国《泰晤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