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香港视网膜病变协会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眼科研究所进行了亚洲首宗人工视网膜植入手术,接受手术的病人为一名因遗传性视网膜色素病变(Retinitis Pigmentosa,RP)而失明的华裔病人。手术初期结果令人非常满意,病人的视觉功能获得改善,能感受到光影和阅读投影幕上的字母。该人工视网膜由Retina Implant AG(简称Retina Implant)研发,早前曾在德国进行第一及第二期临床试验,已证明技术对人体安全。是次由港大团队进行的手术,是全球继德国后率先成功应用该技术的案例,为该技术第三期国际研究的首宗个案。
香港大学眼科研究所现与Retina Implant合作,率先在亚洲引入最新研发的人工视网膜,是继欧、美等地后,亚洲首个研究该技术的临床测试中心。香港的研究中心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眼科研究所所长及讲座教授、杨秉正基金教授(眼科)黄世雄教授统筹。黄教授具备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曾参与多项与视网膜脱落和老年黄斑病变相关的随机测试。
黄教授说:「我一直相信,人工视网膜移植是成功率最高的人工视力技术。经过数个月的周详准备,我们终于能首次在德国以外地区为华人进行植入手术,实在令人鼓舞。手术进行得相当顺利,而初期结果更是十分理想。手术证明了病人虽然已失明且情况无法逆转,但其视觉亦有机会回复,整个团队都感到很欣慰。」
病人曾胡雪婉女士已失明近十五年。在失明前数年,她的视力已出现严重退化。手术前,她几乎无法感应光线,但她已完全适应双眼的状况,并能够过着积极和有意义的生活。她是一名按摩师,虽然眼睛不能看见,但仍然每天为家人预备晚餐。植入人工视网膜后,她开始能感受到光影,并能于实验室内阅读投影幕上的字母。
眼科研究所临床助理教授王逸轩解释,新技术已在德国通过首两阶段测试,证实安全性及效用。现时进行的第三阶段国际实验,港大是亚洲区唯一参与的研究中心,今年二月中完成首宗亚洲案例,历时九小时的手术,成功于完全失明的妇人右眼植入人工视网膜。
黄教授说:「鉴于曾太已失明多年,她需要慢慢学习,才能恢复视力,就如婴孩学习走路一样。」病人必先练习手眼协调和控制眼球运动,才能聚焦观看物件。黄教授续说:「全港估计约有逾二千名遗传性视网膜色素病变患者。我们感谢香港视网膜病变协会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病人进行是次手术。」
关于人工视网膜植入手术
人眼的视网膜有700万个感光细胞,负责把光线转化成电子信号,再传到大脑。大部份视网膜色素病变患者的失明原因,就是由于感光细胞不能正常操作,或未能传达电子讯号,人工视网膜正是要取代这些感光细胞的功能。
人工视网膜布有1500个电极,进行植入手术时,需要将晶片植入视网膜下,特别是黄斑区域。这人工视网膜早前于德国进行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结果已刊登于业界评审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中。临床试验结果指出将晶片植入视网膜下的黄斑区域,可产生最佳效果,让病人能辨认周边物件及阅读文字。
要评估视力恢复的进度,必须在病人完成植入手术后,启动微型电子晶片以观察情况。由于病人需要建立理解影像的新程序,故通常需要数星期时间才能掌握视力的恢复程度。
植入「人工视网膜」的病人将配备一个电源盒,术后待伤口愈合后就可利用磁贴,与病人耳后皮下的电极装置连感应通电,启动晶片上一千五百个电极,代替已损失的感光细胞,同时刺激视网膜内健全的神经,将影像讯息传递至大脑。他补充,晶片具感光、发电及扩大性的作用,患者可通过调校电源,调节「人工视膜网」的感光度及输出功率;关掉电源后,患者可如常洗澡或游泳。
曾太表示:「视网膜色素病变已令我失明十五年。虽然我已习惯在黑暗中生活,但仍渴望重见光明。我很庆幸成为首个接受这手术的华人,而我对目前的康复结果及进度感到非常满意。经过几星期的训练,我已能够感应光线和看见物件的轮廓,对四周的感官亦加强了,这实在令我及我的家人感到十分鼓舞!」
研发有关人工视网膜的公司Retina Implant AG的行政总裁Walter-G Wrobel博士说:「香港大学眼科研究所可谓是眼科创新研究的枢纽,也是我们将研究工作扩展至亚洲的理想伙伴。」Retina Implant AG的执行副总裁及首席财务官Reinhard Rubow补充说:「为了数以十万计在中国以至全球的视网膜色素病变患者,黄教授及其团队踏出了关键的一步,将光明带给他们。我们衷心地祝贺黄教授的团队所创出的骄人成就。」
Retina Implant AG表示,现时每块人工晶片及手术要100万港元,预计技术1至2年后可于市场应用。不过病人有机会因为晶片出问题,只能短暂重见光明。暂未知人工视网膜可维持多久,跟进时间最长的一名德国患者,完成手术至今仅十四个月。有三、四宗病例,仪器于术后约半年便因耗损需开刀移除,主要因电线折断,各界正研究改善方案。
展望未来
完成首次植入手术后,黄教授及其团队发现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黄教授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人工视网膜可安全植入眼球内。手术难度相当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以我们所知,要让人工视网膜发挥最高效能,必须将它准确地放置在黄斑点以下,但我们暂时不知道手术对什么类型的病人最为有效。视网膜色素病变有许多种,大部分属于家族性类型。我们并不知道失明时间的长短会否影响手术的结果。为了充份确定手术的效果,我们是次选择了完全失明的病人,并倾向选择那些无法感光或透过光源辨别方向的病人。」
黄教授补充说:「这表示所选病人的视力长期处于极差的状态,甚至已『忘记』怎样运用视力。我们并不太了解脑部因长期失明而产生的生理及神经变化,对于恢复部分视力后的情况认知就更低。病人的身体可能需要建立新的神经线连接,并重新学习手眼协调。我们庆幸有两位非常积极的华裔病人,也很期待继续观察他们往后数个月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