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黄斑部病变是导致中老年人失明的首要眼疾,部分患者选择植入人工视网膜系统。晶祈生技自清大奈米工程与微系统研究所教授范龙生团队技转的「球面型人工视网膜晶片系统」,有效画素达4,000,是现行美国唯一上市、仅60 画素产品的70倍。目前,产品已进入试量产阶段,预计明年展开临床试验。晶祈也于去年底完成首次募资,获钻石生技投资2.3 亿,持股约占3 成。
晶祈生技团队合影
晶祈生技团队合影,中立者为创办人暨技术长范龙生。 (摄影/吴静芳)
好发于65 岁以上患者,素有「眼疾最后禁地」之称的「老年性黄斑部病变」,至今仍无药物能根治,现行药物仅能延缓病程进展。
根据统计,全球罹患老年性黄斑部病变及色素性视网膜炎的患者,合计已逾3,000 万名;《Lancet》发表的数据更指出,2020 年,全球将有1.96 亿人罹患老年性黄斑部病变。
虽然多数患者视力严重退化,甚至失明,但视网膜神经细胞仍保有部分功能,有些患者因此选择植入人工视网膜取代坏死的感光细胞,期盼情形有所改善。
目前,唯一经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 核准上市,由美国医疗器材公司Second Sight 开发的人工视网膜系统仅60画素(pixels),售价一套高达13.5 万美金,不仅昂贵,患者植入后,生活改善幅度仍相当有限。
球面型晶片提升解析度近70 倍
根据《Eye and Brain》统计, 当前全球有24家公司及学研单位开发人工视网膜相关系统,除了Second Sight、德国Retina Implant GmbH 开发的系统已上市,其他仅有法国Pixium、澳洲Bionic VisionAustralia 的系统进入临床试验。然而,即使画素最高的Retina Implant GmbH 亦仅有1,500 pixels。
成立于2012 年的晶祈生技,自清华大学奈米工程与微系统研究所教授范龙生团队技转的「球面型人工视网膜晶片系统」有效画素达4,000 pixels,解析度是Second Sight 的68.2倍。
画素与PPI/DPI
画素(或称为像素,译自英文pixel),为影像显示的基本单位,是一个抽象取样的讯息元素,在很多情况下,采用点或方块显示。每个像素可有各自的颜色值,一幅影像中的像素个数有时被称为影像解析度,例如VGA显示器的解析度为640乘480,它的像素总数为307,200像素。一幅影像例如数位相片,没有经过不正确的、有损的压缩或相机镜头合适的前提下,单位面积内的像素越多代表解析度越高,所显示的影像就会接近于真实物体。常见的单位面积解析度衡量单位有PPI(Pixels per inch,每英吋像素)/DPI(Dots per inch,每英吋点数)等,通常DPI这个单位用于印刷领域,而PPI用于电脑领域。
晶祈也于去年底完成首次募资,国内最大的生技创投业者-钻石生技看中此套系统的发展潜力,投资2.3 亿,持股约占3 成,成为公司最大的法人股东。
一样是人工视网膜晶片系统,为什么晶祈的有效画素、解析度能大幅超越现有产品?
「球面型晶片是我们的独门武器。」共同创办人暨技术长范龙生说。
不同于其他系统植入视网膜的平面晶片,晶祈将晶片设计为可挠性的球面,「就像佩戴隐形眼镜,」晶片能完整贴附视网膜的每个局部神经元,更有效地将眼球接收的讯息传递到神经,不仅节省传输能量,同时提升解析度。
范龙生进一步解释,团队将目标设定为患者植入系统后,能辨识人脸、阅读文字大小14pt 的「大字本」解析度,此时视力约为0.12,让几近全盲的患者视觉更加清晰,不再「雾煞煞」。
除了最主要的球面型晶片,晶祈另一项整合技术也是提升解析度的助力。
Second Sight 开发的人工视网膜晶片系统,集当代无线电技术之大成,将内置无线收发报器的相机装设在眼镜上,由其接受讯息,传送到植入眼球的另一个无线电收发报器,并接续传送至植入视网膜的微电极阵列,藉由电刺激讯号与视网膜神经元的交互作用,产生、传递讯号至大脑,使患者恢复部份视力。
为了让神经元与微电极阵列接触介面的作用更有效率,晶祈跳脱「分离式」设计,整合所有设备,整套系统厚度仅约30 微米,「球面型晶片是照相机,同时也是讯号处理器及微电极。」范龙生表示。
此外,团队也研发无线供电系统,患者只要佩戴一副特制的无镜框眼镜,晶片即能充电。
晶祈生技小档案
成立时间
2012年9月7日
主要业务项目
球面型人工视网膜系统
资本额
1.68亿
股权结构
钻石生技30%
钻石生技挹注2.3 亿 预计明年进入临床
范龙生表示,团队不仅必须十分熟稔晶体电路设计,也了解整合视网膜的相关病理学、脑神经运作等知识,才有机会开发出能商品化的系统,「进入门槛相当高。」
此套系统属于第三类医材,无论是ISO10993 生物相容性、机械可靠度、或是植入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皆已获得初步验证。系统主结构、制程专利亦获美国许可,正进行全球专利布局,并进入试量产阶段。
虽然晶祈与Second Sight 皆以开发人工视网膜晶片系统、改善老年性黄斑部病变患者的生活品质为目标,「但解决方法截然不同。」范龙生强调。
因此,去年团队与FDA 开会时,FDA 要求晶祈的系统必须以医疗器材上市前许可(Premarket Approval, PMA) 程序审核,而非判断该器材是否与已上市的类似器材具有「实质相等性(Substantial Equivalence)」的510(k) 程序,同时要求使用年限不得低于5 年。
「但我们把目标放在10 年,」范龙生指出,团队于2010 年即开始与台大医院眼科部视网膜科主治医师杨长豪团队合作,改良、优化植入手术流程,提升系统安全性,期望患者不仅术后能以最快速度复原,同时使用年限也能更长久。
其实,晶祈早已开发出画素达16,000 pixels的晶片,但碍于体积太大而不易植入眼部,团队与医师协调后,遂以现行的4,000 pixels规格进入商品化。
此外,由于系统开发过程需与许多电子业者密切合作,晶祈也在2016 年5 月正式进驻新竹科学园区。
团队预计2017 年完成FDA、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要求的GLP 临床前试验,取得FDA 医疗器材临床试验(IDE) 许可,以进入临床试验,未来并规划与全球多家大型医学中心合作推广系统,订价仍在研议中。
范龙生表示, 团队虽尚未研议订价策略, 但可望低于SecondSight 每套系统13.5 万美元的价格。
身为国内人工视网膜系统开发的先行者,晶祈自成立之初即与清大进行产学合作至今,无论是提升技术或改善公司基本面,双方合作无间,期望能更顺利抢进这块每年规模上看10 亿美元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