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谢谢楼主的详细介绍,希望结晶状的病友都能够得到早日治疗。
9# 文儿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crystalline retinal degeneration)于1937年由Bietti首先报道,又名Bietti结晶样营养障碍(Bietii’s crystalline dystrophy)。发病年龄20~40岁,双眼病变大致对称,并同步发展。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4:1。本病少见,但检索国内外文献,我国则相对地多于国外。
除眼底改变外,部分病例在角膜缘浅层可见到结晶样黄白色小点状沉着物。
[病因]
本病是一种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有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可视为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变异型。有些病例能查到其前辈有近亲联姻史。
[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或夜盲,或两者兼有。亦有无自觉症状,一眼底检查才被发现。视野检查:早期可可有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完全或不完全环形暗点;晚期向心性缩小,甚至呈管状,早期暗适应正常,晚期明显下降。 EOG早期即有异常,ERG早期正常,以后b波下降乃至消失。色觉早期正常,晚期可有红绿色盲或全色盲。
早期检眼镜检查视乳头正常或轻度充血,晚期褪色。视网膜血管早期正常,晚期动脉略有变细。包括视乳头附近在内的后极部眼底呈污暗的灰绿色。在此背景上散布着很多结晶样闪辉亮点,小者如针尖,大者如视网膜中央静脉主支静脉直径,位于视网膜血管后方或其前方。亮点旁常有不明显的色素围绕。越近黄斑中心凹,亮点分布越密集,甚至融合成斑块状。病变区可见少数散在的暗褐色、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色素斑块,偶见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少数病例可见小片状视网膜出血,并由此逐渐机化为灰白色膜状物。上述眼底改变起初以后部眼底为主,越至周边越轻,呈正常外观。病程后期病变范围增大,脉络膜大血管暴露并呈现部分或全部硬化样改变,视乳头附近尤为显著。 屈光间质清晰,少数有不明显的玻璃体混浊。
FFA早期,后极部有大片透见荧光,其中杂有形态不一、散在的荧光遮蔽,提示色素上皮层存在广泛性萎缩及色素游离堆积;视乳头周围及黄斑有散在斑块状边缘清晰的无灌注区,区内有时隐约可见不规则的条状荧光,提示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和脉络膜大血管残存。造影晚期,荧光素逐渐进入无灌注区,使该区边缘模糊。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眼底改变及角膜缘浅层结晶样小点,诊断本病并不困难。但应与白点状视网膜变性相鉴别。白点状视网膜变性眼底可见分布均匀、边界清楚、大小几乎相等的白色斑点,黄斑不受侵犯;与本病的结晶样闪光亮点密集于后极部等情况不同。此外,胱胺酸病(cystinosis)患有角膜面亦有结晶样小点,其婴儿型的眼底改变与本病类似,下列各点可资鉴别:①胱胺酸病结晶样小点在眼球前段的分布范围广,整个角膜、求球结膜、虹膜面均有沉着,结晶样体成分为胱胺酸。本病结晶样小点仅限于角膜浅层,结晶体成分不明。②胱胺酸病青少年型和成年型一般无眼底改变,婴儿型多在10岁以内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生前暗适应、视野、视觉电生理检查均正常,与本病迥异。
谢谢圣洁雪域提供的消息。
16# 灯火

基因结果出来以后可以对照世界上研究的进展,从而确定自己的治疗时间。

据专业人员估计3到5年的时间,大概有5种左右的基因能够得到治疗。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