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电子人工视网膜助患者复明

日本大阪大学研究人员最新发明一种电子人工视网膜,临床试验中给因视网膜色素变性而失明的患者植入这种人工视网膜后,患者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据日前报道,大阪大学教授不二门尚等人发明的这种电子人工视网膜主要包括一副带有CCD图像传感器相机的眼镜,一个安装在头侧部可收发相机拍摄图像信号的电子元件,以及一个5毫米见方、可将图像信息再现的微型电极片。
使用时,相机拍摄的图像信息传输到头侧部的电子元件中,再转换为电信号传输到微型电极片上。这样,事先通过手术安装在失明患者眼球上的电极片就可发挥类似视觉细胞的功能,通过视神经将信息传递给大脑,让患者重见光明。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眼球中的感光组织视网膜出现异常的一种遗传性疾病,症状包括夜盲、视野狭窄、视力低下等,严重时可致失明。
对3名因视网膜色素变性而失明患者的临床试验显示,植入电子人工视网膜后,患者可沿着白线行走或者辨别出桌上的碗筷。研究人员说,他们还将开展更多临床试验,人工视网膜改良后有望使患者视力恢复到0.1左右。
视网膜色素变性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也称为毯层视网膜变性视网膜变性,是一种进行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视野缺失,夜盲,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电图异常,最终可导致视力下降。
病因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显性与X性连锁隐性三种。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多;显性次之;性连锁隐性遗传最小。双基因和线粒体遗传也有报道。
生物化学研究发现氨基乙磺酸缺乏可引起猫产生视网膜色素变性,氨基乙磺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在视网膜中含量很高,有可能是一种神经介质因子,起保护作用。铜、锌和维生素A异常也可能与RP发病有关。
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参与RP的发病。Brinkman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患者的淋巴细胞可被牛的视网膜视杆细胞外节盘和人类可溶性视网膜抗原激活。其他的免疫系统异常包括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抑制能力下降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Hooks发现RP患者外周淋巴细胞缺乏产生γ-干扰素的能力。因此认为RP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微信 xsfh550597973   QQ 550597973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