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强强联手,希望有很好的效果,谢谢楼主的分享!
微信 xsfh550597973   QQ 550597973
以下文章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庞继景教授对本篇文章的点评, ,我们知道对于光感受器/视细胞大部分丧失的晚期视网膜变性病人,目前除了还处于初始研究阶段的干细胞治疗,人工视网膜假体也已经进入临床试验。这套设备是由带有微型摄像机的眼镜,由几十个甚至更多的微电极构成的人工视网膜模假体芯片,以及可以把摄像机的光讯号转换成生物电讯号并能把相关神经密码无线传播到视网膜处微电极设备和相关软件。这样就可以通过这些微电极把视冲动及相关神经编码传导导大脑皮层进而产生视觉。虽然目前的芯片技术已经可以将上百个(将来也可能有上千个)微电极植入眼内,但和正常人几百万的锥细胞以及上亿的杆细胞相比,数量还是太少。所以失明患者治疗后恢复视觉有限,清晰度和分辨力很差。而且单位面积的芯片上如果放入太多的电极,会造成局部温度过高,对视网膜造成损害。因此人工视网膜的视力提高是有其局限性的。          现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商业公司把注意力聚焦在光遗传学基因疗法治疗晚期视网膜变性病人。比如把低等生物绿藻的成视力基因转入视网膜的双极细胞或神经节细胞中,把非感光的二,三级神经元变成感光细胞,并能产生视冲动。然后再通过患者视网膜的正常视神经通路传到大脑视皮质产生视觉。由于这两种细胞的数量比可植入电极的数量多很多,理论上应具有更好的效果。但是人的视力是由一个有很多蛋白的复杂系统组成的。虽然低等生物如绿藻的成视力系统内一种蛋白就可以形成视冲动,并传导到大脑视皮层形成视力,但由此产生的视讯号不但和人类的不同而且较弱。          现在双方公司的合作很可能是:AGTC公司通过光遗传学基因疗法把没有光感受器细胞的晚期视网膜变性病人的正常双极细胞或神经节细胞变成具有神经传导功能的光感受器细胞。Bionic Sight 公司则将通过摄像机获取的的光讯号转换成生物电讯号并能把相关神经密码无线传播到病人刚刚重建的具有神经传导功能且数量众多的双极细胞或神经节细胞,然后通过视神经通路传导到大脑视皮层形成更清晰的视力。虽然去年5月份就知道了相关信息,今天终于成为现实,感到很高兴。希望能尽快进入临床。也祝全国的RP患者和朋友们鸡年快乐!
微信 xsfh550597973   QQ 550597973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