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庞继景: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4年8月第32卷第8期
Chin J Exp Ophthalmology, August 2014, Vol.32,No.8

庞继景


近年来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突变检测的方法日新月异,尤其是基因芯片和全外显子扫描技术的出现,使突变基因检测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越来越多的导致视网膜疾病的突变基因被确认。一些自然动物模型和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广泛应用于实验研究,促进了视网膜变性类疾病治疗研究的进展。此外,由于基因转染载体技术的进步,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2008年开始的Leber先天性黑矇(LCA2)临床试验的顺利进展,为更多的隐性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基因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应用基因替代疗法治疗MERTK基因突变引起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P)、ABCA4基因突变引起的青少年型黄斑变性、USH2A基因突变引起尤赛综合征、CHM基因突变引起先天性无脉络膜症以及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疗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班变性等均已相继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已有超过150例患者在上述6个临床试验中得到治疗,更多的视网膜遗传性疾病,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 ND4基因突变)、Leber先天性黑矇I型(LCA1,GC-1基因突变)、全色盲 I 型(CNGB3基因突变)/II型(CNGA3基因突变)、视网膜劈裂症(RS-1基因突变)、性连锁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RPGR突变)和蓝色单色视等也 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陆续进入临床试验。从理论上讲,目前大多数具有隐性遗传的视网膜变性类疾病都可以通过基因替代疗法得到治疗,但是由于早期治疗其他器官 的疾病时出现偏差所带来的顾虑,以及这类疾病的每个亚型都需要个体化的基因治疗方案,且每种致病基因所致疾病的例数较少(每种病几百到几万例患者),导致相关治疗产品商业开发的滞后,所以长期以来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开展仅能凭借各国政府和基金会的支持。这种情况在2013年得到很大的改善,随着视网膜变性疾病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顺利展开,今年美国FDA对基因治疗药物的审批政策进行了放宽和简化。在过去不到1年的时间里,有近7亿美元的商业资金投入到基因治疗领域,涉及的项目很多和视网膜遗传病有关。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多数单基因隐性遗传引起的视网膜疾病,尤其是累及RPE或致病基因较小,可以应用AAV载体进行基因治疗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在不久的将来都有得到治疗的希望。 我们更希望中国***审批部门能够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国内眼科学者和学术机构,尽快在中国进行视网膜遗传病的基因治疗临床实验,为这类低视力患者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手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