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国际视协最新科研报告(二)
[打印本页]
作者:
雪山飞狐
时间:
2015-10-11 08:42
标题:
国际视协最新科研报告(二)
文章来自香港视网膜病变协会网站
国际视协最新科研报告(二) 译者:张海燕博士等
编者按:国际视网膜病变协会(Retina International)科学及医疗咨询委员会于今年5月在美国举行了年会,由各国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汇报最新的临床治疗科研成果,内容丰富。会议摘要原文为英文,蒙内地病友张海燕博士等抽空翻译与读者分享,特此鸣谢。
会议摘要内容将分期刊出,本文是第二部份,敬请留意。
4) 乌诺前列酮临床试验最新进展
报告人:村上博士
乌诺前列酮一般用来治疗青光眼,但研究报告显示,乌诺前列酮还具有保护视网膜神经的作用。1994年,日本医疗健康部门允许通过外用乌诺前列酮治疗青光眼和高眼压症。但研究人员发现,乌诺前列酮也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
在前几次的视网膜大会上我们已提到,为确认外用乌诺前列酮是否可以提高RP患者的视力,从2008年至2010年,我们在日本的六个眼科中心进行了以安全/疗效为目标的二期临床试验。
二期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对比法。接受乌诺前列酮治疗的小组每日滴入四滴药物,这些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四点灵敏度平均值有了显著提升。
基于前述试验结果,我们正在进行第三期临床试验。试验自愿参与的患者的治疗前中央四点视网膜灵敏度小于30dB。自愿参与的患者每日滴入四滴浓度为0.15%的乌诺前列酮。第三期试验持续52周,采用随机双盲对比法。此次试验的首要目标是观察自愿参与的患者的视网膜灵敏度是否发生变化。如果此目标实现,则对自愿参与的患者们进行额外52周的药物治疗。
第三期临床试验从2013年3月开始进行,共招募了199名RP患者。试验在日本的38个不同机构进行。试验进展顺利,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我们可以确认,乌诺前列酮是有治疗作用的。但此次试验的统计数据显示,与未使用药物的对照组相比,使用药物患者的视网膜灵敏度并未出现大幅度提高。在已获得的数据基础上,公司决定停止额外的52周试验。
我们现阶段正多角度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正在研究新的药物使用方法和开展新的研究。例如,我们的一项分析结果显示,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某些发病阶段,使用乌诺前列酮效果可能更好。
5) 基因疗法治疗莱伯氏先天性黑朦最新信息
报告人 威廉. 豪斯维特博士
视网膜基因疗法,已被业界公认为治疗莱伯氏先天性黑朦的安全有效疗法。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视力提高的幅度,即使在治疗三年后仍得以维持。然而,在经过治疗的眼中,其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凋亡速度,与未治疗眼的感光细胞凋亡速度相同。
我们收集了三名患者接受治疗后4-6年的数据。这三名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视觉功能都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对两名患者治疗6年之后,以及一名患者治疗4年半之后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些患者视网膜内视敏度提高区域的面积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即便过了如此之久,这些患者的视敏度仍较其数年前治疗之前有大幅度提高。
基于以上数据,我们正考虑采用分期治疗方法,以使患者的视力提高程度维持时间超过4至6年。
6)基因疗法治疗莱伯氏先天性黑朦
报告人:罗宾.阿里博士
最近,伦敦大学学院眼科、摩尔菲尔德斯眼科医院和NIHR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已经在摩尔菲尔德斯眼科医院和伦敦大学眼科研究所完成了第一次关于莱伯氏先天性黑朦的人类基因治疗试验。这种情况下的患病儿童们,同时缺乏夜间视力和失去白天视力。该试验的结果将发表在NEJM上。
领导这次试验的杰姆斯.班布里奇教授说,“这项研究证实了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NEJM,2008年),基因治疗可以提高夜间视力,为遗传性失明提供更好的证据”。
视网膜的视敏度的改善是明显的,只是程度不同。在对六名被试的跟踪调查长达3年之久后,发现在治疗后的第6至12个月是改善的高峰期,然后疗效下降。通过视网膜电流图检测到,没有与视网膜功能改善相关的疗效。三名被试者曾出现眼内炎症,两例患者甚至出现了临床上的视力显著恶化。不同的被试,他们的中心视网膜厚度变薄的程度各不相同。
对狗的试验中发现,RPE65基因治疗法在低剂量治疗时,只能提高视觉引导下的行为,只有在高剂量治疗时,才能促进视网膜功能的改进,这是用视网膜电流图进行检测出来的结果。
结论,针对莱伯氏先天性黑朦进行rAAV2/2的基因治疗,能提高视网膜视敏度,尽管疗效是温和的和暂时的。与狗模型实验得到的结果相比较,发现很多莱伯氏先天性黑朦有种族差异。这就要求发展一个视觉周期循环,要求莱伯氏先天性黑朦患者不要强求疗效的持久性和强大程度。
阿里教授强调,“我们的最新结果证实了疗效的确定性,但是相关资料,连同并行的关于狗的研究结果,均表明目前的载体还没能完全适应莱伯氏先天性黑朦患者的需求。我们的结论是,使用更有效的载体,进行早期干预,有可能对严重的莱伯氏先天性黑朦患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和保护,防止进一步的视网膜变性”。研究小组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更强大的基因治疗的载体,旨在第二期临床实验中进行测试。
7)遗传学治疗最新信息翻译: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临床前试验
报告人:Dalkara Deniz博士,塞尔皮考博士,José萨赫勒博士
针对已失明啮齿类动物的实验,已经证实使用不同类型的光感蛋白细胞,恢复视力是可行的。为了研究人类病症的治疗策略,我们需要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治疗策略开始,我们研究了转染视网膜细胞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猕猴)生存的可能性。
为了准备临床试验,我们正在开发一种眼镜来启动光蛋白,这些光蛋白需要高光强度刺激。
修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Channelrhodopsin 2 (CatCh) 2蛋白,可以通过玻璃体腔注射AAV载体和特定的助推因子来进行。功能疗效可以通过多电极数组记录,和在凹环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膜片堆积的记录来显示。
绿色荧光蛋白(GFP)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有三分之一会被传染,但是,并没有要求,绿色荧光蛋白显示去实现其功能。在这些初步研究中,并没有明显地观察到有什么主要的炎症反应。最后,产生了第一只护目镜的原型,这一形成过程证明了这种高强度刺激的可能性。
这些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身上实施的临床前实验结果,证实了一种可能性,用一个特殊的助推器,通过刺激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用细胞遗传学策略可能启动视网膜神经。项目组感谢抗盲基金会(FFB)的资助。最近一项重要的成绩,归功于法国政府的资助,因为它的资助加快了临床试验的进程。
作者:
希望不再遥远
时间:
2015-10-11 12:57
想不明白,基因治疗不是根治的吗?怎么还是不持续和效果不好?
作者:
孤胆英雄
时间:
2015-10-11 17:23
谢谢分享````````
作者:
拽着蜗牛狂奔
时间:
2015-10-12 11:29
谢谢飞狐大哥分享!
作者:
ldx
时间:
2015-10-12 20:49
本帖最后由 ldx 于 2015-10-12 20:52 编辑
从实验结果来看,对RP的治疗,科学家们还被关在黑房子中,正在找窗户,还没时间去找门。
欢迎光临 视网膜色素变性 论坛 国内最大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公益论坛 RP之家 (http://www.rp-china.org/)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