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小穿越——白虎涧至大觉寺(上二) [打印本页]

作者: 幻影晨曦    时间: 2011-9-1 15:14     标题: 小穿越——白虎涧至大觉寺(上二)

山脊上,道路一分为三。直接向下可通昌平王峪沟,这条路上次我们已经走过;向右翻过一座山头则是返回白虎涧,此处我们刚刚上来;因此左转赶奔小风口、阳台山便成了我们理所当然的选择。然而山梁上的道路之难却是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虽然在来之前我对山上茂密的灌木和复杂的路况已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做足了功课,但真正到了以后才发现原来这些根本不是担心的必要理由,而对我们前进造成最大困难的其实还是那个老对手——石头。虽说这里已经是千米高山人要爬上来都得累得气喘虚虚,可那些顽强的石头们却亿万年来坚持守卫着它们的领地给前赴后继的登山者制造着不大不小的麻烦。特别是在接近山峰处更是机关密布举步为艰,对我们的行进速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好在我还有伙伴陪同,她不仅有双好眼睛更有一颗关爱的心。伙伴一直走在我前面两三米的地方,每当有拌脚石冒出,她便会一一用登山杖敲打着给我以提醒。这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了我与那些家伙直接对抗而使自己很受伤的事故的发生,让原本坎坷的旅程多了一缕温情。然而从辩证的角度上讲,那些石头虽是减缓了我们匆忙的脚步但这也不完全是件坏事。因为它使我们有了更多的空闲来饱览这高山之颠的无限风光,同时更可以细细体察路况保证行进方向的正确。比如我们就发现在这段路上山友们留下的指路红布条远远没有了从白虎涧上来的那段那般密集了,基本上要间隔百十米才能看见一个。伙伴问我这是为什么,我想了想说:“这可能是因为山势的变化吧。你看,这边的山路虽然是错综复杂可山势却与白虎涧、凤凰岭所在的北坡完全迥异。它基本属于土石山形向下的沉降是有一定坡度的。这就说明只要是按照山路前进无论你走对或走错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无法到达预期的目标,而不会像北坡那样陡崖林立岩壁参差动辄就给人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错觉。所以指路布条出现的必要性也就没那么强了。”伙伴点头表示同意。
    艰难推进了近两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了标志小风口的那座高压线塔下。然而我们深知自己已经没有时间在这里停留庆祝发节点奖了,只得匆匆绕过继续前进。此后,与我们反方向穿越的山友主力陆续和我们碰了面。其中不乏一人一包一杖的独行大侠也有三五成群谈笑风生的小门小户更有打着小旗拿着手台拉着大队人马的准正规军。不过当我们向他们请教去阳台山的实战经验时,他们却都是不约而同地回手指着几公里外那朦胧的山峰说:“还远着呢。”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望去,那山尖上身高数十米而今却只能被当作一个小玩具看待的高压线塔和只觉得是个小黑点儿的军用雷达以及横亘其间绵延不断的一座座高峰的确挺让人绝望的。但不管怎样既然都已经到了这我们就没打算给自己留退路,咬紧牙关继续向前是我们唯一可做的选择。
    值得庆幸的是,过了小风口以后路上的石头显成逐渐减少之势。我和伙伴商量下决定借此机会加速行进,无论如何也要赶在天黑前到达阳台山,不然肯定会遇到更多的麻烦。
    小风口到大风口一段要连续翻过四座一百多米高的山头。或许是因为太阳快要落山角度比较平要么就是这里的海拔相对较高的缘故,反正我感觉走这段路时那阳光是格外的刺眼,真恨不能让它早点儿下班算了。待我们爬上最后一座山顶,肚子的抗议活动也应时应景地达到了高潮。于是,我们只好暂停下脚步坐在一块较为平坦的大石头上来安抚自己的肠胃。傍晚的山风凉意渐浓,身上的汗水很快便被它吹干了。我拿着干粮的手轻轻打了个寒颠,心中涌起一丝莫名的感触而不自觉地想起了那首《游击队员之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那密密的丛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好兄弟……。然而此时此刻我却再也没有力气把它唱出来了。
    和小风口一样,大风口也是夹在两座高大山峰间的一片开阔谷地。但这两处“风口”的植被却是和山脊上完全不同的。用伙伴的话说这里的景色类似灵山等处“高山草甸”,即没有一棵足以高过头顶的灌木和更加高大的乔木而全部都是齐膝高的矮草和零星点缀的野花。不过在我看来这所谓的“高山草甸”充其量也只能说是类似而已。因为此处千米左右的海拔高度并不具备产生“高山草甸”景观的条件。之所以能有类似的植被状况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风。顾名思义,大、小风口都是强风过境的通道。尤其是冬春季节当冷空气从西北方向来袭时,八至十级的强风无疑将横扫这些山谷,以摧枯拉朽之势将那些较高的植物拦腰折断或连根拔除。所以这里显然不是适合它们生存的所在。但那些矮而柔韧的野草却不怕强风,因为它们本身就没有一定的长势可以随着风向自由倒伏,待大风季过后再重新活过来站起来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这真的不能不让人感叹“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在此处的表现的确不可谓不淋漓尽致了。
    山谷正中,一条相对平缓的土路向下延伸去。不用说这便是小伙子说的大风口下撤车儿营的路线了。我问伙伴:“现在几点了?”伙伴看下表说:“六点半。”我问她:“咱是继续向上还是下去?”伙伴说:“听你的,不过你得说真实想法。”我转过头看看已经用七彩霞光在天空中打完卡准备锁门回家的太阳公公,又抬起头瞅瞅那仿佛是触手可及的阳台山顶峰,眼神中分明带出了些许犹豫。伙伴又追问一句:“说真实想法哈。”我摇摇头又点点头说:“那好,上吧。”
    穿过两片小树林又爬上一个山头儿,我们便来到了曾经遥望过的那座高压线塔下。与小风口附近的那座相比,这座塔貌似是更重要些。它不仅占地面积要比那座大而且在旁边还有一座小小的红砖房,应该是用来值班的。不过那黑洞洞的窗口也可证明这里并没有人。伙伴手指着远处让我看刚才小风口那塔说“它变得那么小了。”可我的眼前却是一片模糊,但为了不扫她的兴也只好轻声地附和着。
    再往前的山路十分平坦。走了约有百十米见一块三米来高红褐色的巨石孤零零地戳在平台边,不论是身材还是颜色都和周围的景物反差强烈,让人觉得不是那么和谐。也许是被它这特立独行的突兀所吸引,我俩不约而同地朝它所在的左手边靠了过去。然而走了没几步伙伴便先反应过来说:“这是驼峰石呀。”并且对照手机里下载的攻略看了看说:“咱们好像走错路了,往回走。”
    往回退了不到20米,果然见一条已基本被灌木淹没的小路蜿蜒通向右侧的山顶。伙伴沿着它的方向使劲地看过后说:“没错就这儿,我看见那雷达了。”于是带着我再次隐入了草丛。我呢?谦虚点儿说,在这种光线条件下那真是一点儿咒儿念也没有了,只有跟着走的份儿。
    最后一程的提升只有屈屈几十米,因此我们很轻松地便上到了山顶,即当天穿越的最高点也是不得不承认的终点阳台山主峰,海拔1276米。待到真的置身其上我才真切地感受到“阳台”山的确是名副其实。首先从地形上说这座山峰就与周围的山峰差别很大。它没有怪石横生的山尖而是一块千余平米的宽阔平台,加之它的海拔高度在附近是仅次于妙峰山金顶(1291米)的第二高峰。这即可以保证不管四季轮回只要是晴天这里一定都是阳光普照的。因而叫“阳台”山也就再合适不过了。正是基于其“高”和“平”的两大特点,这里无疑也是最适合建设工程的,那军用雷达站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当然,妙峰山金顶也具有相同的特点且还要稍高于此,但那上面的寺庙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说凡事都得有个先来后到不是?所以现代人也只能委屈点儿了。
    平台的中心是驴友们用石头堆起的一座多半人高的尼玛堆。由于当时天色已是极度昏暗,我只能大致看出它的轮廓却没法仔细研究它的含义。其余则显然都是军用设施了,主要有高大的雷达以及作为控制室的小屋子。不过最让我心里感到踏实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停在一边的两辆军用卡车。因为它可以不折不扣地告诉我们下山是有非常平坦的公路或防火通道可走的,攻略上说的确实是事实。如此一来,即使天完全黑下来也没啥可怕的了。记得当时因为无法掩饰心中的兴奋,我连续向伙伴重复了两遍从卡车中得到的启示:“既然它能开上来,我们就能走下去!”
    沿着水泥打成的防火道蛇行而下。莫然回首,见雷达控制室的小窗里不知何时已然映出两盏橘红色的灯光,犹如一双沉静地眼睛用淡定的目光默默注视着脚下的一切,与远方城市里璀璨的灯火交相辉映……




欢迎光临 视网膜色素变性 论坛 国内最大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公益论坛 RP之家 (http://www.rp-china.org/)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