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上海复旦大学团队开展纳米线人工视网膜临床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雪山飞狐    时间: 2024-6-25 08:49     标题: 上海复旦大学团队开展纳米线人工视网膜临床研究

为帮助失明者重见光明,上海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张嘉漪研究员联合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姜春晖教授、先进材料实验室郑耿锋教授,以及附属中山医院袁源智教授,在国际上首次基于纳米材料成功开发新一代人工光感受器能够有效修复人体视觉功能,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获批发明专利2项,日前入选2023年度复旦大学“十大科技进展”。


    复旦团队致力于研发新一代的人工光感受器,具体而言就是制作一种通过太阳能自主发电的人工感光材料,将其植入眼底。新一代人工光感受器是一种无源医疗器械,无需任何供电设备,只要有光就能自动运行。实验数据显示,贴合人工光感受器的离体盲小鼠视网膜具有77.5微米的空间分辨率和3.92赫兹的时间分辨率。这一结果虽和正常人眼的视觉功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在目前国内外同类产品中已处于领先水平。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姜春晖主任直接面对病人,深刻理解失明者的医疗需求,不仅为材料研制提供关键建议,也乐于探索疑难疾病的全新疗法,将前沿成果应用于诊疗一线。为确保从动物实验到人体应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团队向伦理委员会提交了详实的前期研究数据,其中包括在7只猕猴眼内植入人工光感受器超过一年的观察记录。这些猴眼实验表明,植入物位置稳定,未引发任何不良反应,为研究提供了人体临床前的证据支持。
通过联系患者社群、举办科普讲座、发布招募公告等方式,团队寻找并筛选到了合适的受试者。2023年5月,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姜春晖率先在一名光感受器变性患者身上实施了纳米线人工光感受器植入手术。这名受试者患有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随着年龄增长,视力逐渐减退,在55至57岁期间完全失去视力。而当团队回访时,患者不仅能说出自己在地上看到的东西,还能沿着地面白色导引线索完成行走任务,并正确说出地面光导引的数量。


    目前,临床试验仍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展开,
研究入选标准为:(1)年龄18-65周岁(含),性别不限;(2)临床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无光感或有手动视力;(3)有民事行为能力,自愿参加本临床研究,并签署受试者知情同意书。如果您符合以上入选标准,并有意向参加该项研究,请通过下文“临床试验报名入口”报名。




欢迎光临 视网膜色素变性 论坛 国内最大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公益论坛 RP之家 (http://www.rp-china.org/)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