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纪实

一所编制不足400人的医院,每年为战时卫勤训练及装备投入3500万元、为军事医学科研投入3000万元……一连串令人赞叹的数字背后,是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牢记军队医院使命,坚持姓军为战,切实提高战时卫勤保障力的坚实足印。歌乐山下,他们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实践,时刻瞄准着未来战场需求——

谋发展,先看看自己身上的军装

这是一次不寻常的抉择。

2006年初,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举行发展规划审核大会。会场上,激烈的交锋正在进行。

引进伽马刀、胃肠镜、四维彩超等项目,每年可创收1200万元;建设战时模拟训练中心,则需要一次性投入1600万元。

市场项目能为医院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战时项目关系着战时保障能力。但是,家底薄弱,二者只能选其一,该如何抉择?

面对争议,院长李景波的话掷地有声:“作为军队医院,姓军为战是根本职责,必须坚定不移地保障战斗力。这个道理,先看看自己身上的军装就明白了。”

不久,一座现代化战时模拟训练中心在该院拔地而起。

记者在这个建筑面积达2200平方米的训练中心看到,中心配置有300余(台)件战时仿真模拟设施设备及野战训练器材,包含诊断、急救、远程医疗、微创手术等13个野战训练模块。据了解,这里不仅承担了卫勤指挥、野战外科、战伤救治等诸多战场模拟训练任务,每年可以开展战场卫勤演练100多次。

如今,“建设一所能打仗的研究型医院”已成为该院全体人员的共识。他们建成了可供直升机起降的医疗大楼,建设了具备指挥、训练、物资储备等功能的卫勤指挥训练中心,购置了战场所需的野战医疗车、远程视频诊断车等医疗装备,为保障战场需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盯住战场谋规划,带动了该院军事效益高速发展。近年来,医院先后10余次出色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被评为“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

立项目,必须找准未来战场需求

这是一场不寻常的演练。

盛夏时节,一场“战斗”悄然打响:“炮火”中,数十名战士“受伤”。战伤救护专家尹昌林迅速冲入硝烟,运用内镜微创弹道清创术展开紧急救治;野战医疗所内,神经外科专家冯华娴熟地实施战伤开颅手术;后方救治基地,眼科专家阴正勤利用战时远程医疗系统指导医生开展干细胞视网膜修复术……此次演练,标志着该院紧贴战场进行科研攻关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经受了近似实战的检验。

采访中,专家向记者讲述了一次尴尬的经历:3年前,该院几名青年专家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参加部队演练,满以为会博得“满堂彩”。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所研究的课题在实战中纷纷“走麦城”,铩羽而归。

苦苦攻关的科研成果毫无用武之地!全院上下震动不小。院长李景波带领专家组深入一线部队追根溯源,很快,结论浮出水面:科研课题设置离实战过远,保障战场作用不明显。

“脱离战场搞科研,无异于‘闭门造车’,必将在未来战场付出代价。”院长李景波的话斩钉截铁。在随后召开的科研论证大会上,他们重新审视课题立项,制订了科研项目评审细则:规定每个科室与战场相关的科研项目比例不得低于60%;对提高战场救治水平的有关项目,优先立项;对利于战时卫勤保障的课题,重点扶持。规定出台后,专家们坐不住了,纷纷奔赴作战部队,走上演练场调查研究,了解一线需求,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当年公布的科研项目中,86项与战场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全部通过了专家论证。

抓住未来战场需求就抓住了军事医学科研的“七寸”。近年来,医院不断加大军事医学科研投入力度,设立军事医学专项基金,支持烧伤、骨科、神外、感染等军事医学项目的建设发展;创建全军首个野战创伤护理训练基地,连续3年荣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由神经外科主任冯华主持的《颅脑战创伤救治新技术》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近3年,他们申报的军事医学科研课题比例由40%提高到80%,所有获奖成果均应用于战时卫勤保障。

育人才,练就保障有力的硬功夫

这是一组不寻常的镜头。

百米障碍跑道上,年轻的主治医师胡俊带领医护人员攀高墙、钻铁丝网……动作娴熟、一气呵成;战术训练场里,头发花白的卞修武教授与科室人员一道,时而迂回前进,时而穿插“敌”后;野战医疗所内,非现役医生和聘用护士在烧伤专家吴军的指导下,对伤痕累累的“战伤模拟人”施展“基因转染植皮术”;空袭警报声中,在某部伴随保障的野战医疗队冒着“炮火”冲入战场,对伤员实施紧急救治与后送……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西南医院每月都要组织军事训练和战时卫勤演练,至今已经开展了5年。

“医生、护士,博士、硕士,首先是战士。未来战场,必须确保上则能战,战则能胜!”医院政委韦邦福的话,时刻萦绕在医护人员的脑海。为此,该院建立了常态化卫勤训练机制,把参训率和训练成绩作为科室评先创优和军人干部晋职晋衔的重要依据;把非现役和聘用人员编入野战医疗所,纳入军事素质训练体系,组织他们和军人共同参与野战卫勤训练;与空军、海军、第二炮兵等军兵种部队建立联训机制,全程参与重大演习、演练卫勤保障任务。

保障触角伸向战场,人才培养靠实战磨砺。2009年,曾在汶川抗震救灾中表现出色的神经外科护士长鲜继淑荣获第42届南丁格尔奖章;2010年,医院进行“使命-10”军地联合应急医疗保障演习,创造了一个小时内野战医院展开100张床位的纪录;参加中国秘鲁“和平天使-2010”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作业受到军委、总部的高度赞扬。近年来,该院先后10余次参加部队演习、抢险救灾等应急医疗保障任务,以高效及时的卫勤保障,确保任务圆满完成。(记者 林 飞 特约记者 高启民 冯 毅)
其中有一段:

眼科专家阴正勤利用战时远程医疗系统指导医生开展干细胞视网膜修复术……此次演练,标志着该院紧贴战场进行科研攻关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经受了近似实战的检验。
谢谢飞狐兄的分享
这是这个早晨最振奋人心的消息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谢谢分享!
2# 雪山飞狐
谢谢飞狐大哥的分享.真让人兴奋.总算看到国内干细胞治疗的消息了.期待中.
看到了希望。我们只有保重自己,调整心态等待突破。
看不懂, 可以简单的说明一下吗?
人生要抱有希望,但行动上要作出最坏的打算
希望大家都可以尽快步向光明之路
真是好消息!飞狐,已经应到临床治疗了吗?
谢谢飞狐大哥的分享!
生命是一场旅程,每一种挫折、每一种磨难,开心的和不开心的,都是一种经历。
希望能快点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