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台湾杨长豪教授谈人工电子眼

让失明者重见光明,不再是神话!目前已问世的人工电子眼,可取代视网膜的感光功能,让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失明者能看到黑白光点,包括台湾在内的各地区研究团队正致力于提高人工电子眼的解析度,让患者眼中看到的影像更趋近于真实。

台大医院眼科部主治医师、台大医学院眼科教授杨长豪,在接受《好健康》会刊询问时表示,人体视网膜内有4种细胞,最下层是感光细胞,以及负责代谢维生素A的色素上皮细胞。感光细胞接收到进入视网膜内的光能量后,将光能量转换成电讯号,传导到双极细胞,接着再传导到神经节细胞,然后神经节细胞送出神经纤维组成视神经,最后传到我们脑部形成视觉。

现行的人工电子眼技术可以取代视网膜损坏的感光细胞,因此,若失明者是因为感光细胞受损而失明,但是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还堪用,此种情形下接受人工电子眼手术才有效果。

感光细胞受损通常是因为罹患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这是一种与基因突变有关的眼睛退化性疾病,盛行率约四千分之一,以台湾人口换算约有5千7百多人。此病会造成视网膜感光细胞逐渐凋亡而死,随着不同的遗传形式与基因突变位置不同,导致每个患者发病的时间与严重度不一。一般来说,患者多半在2、30岁时出现夜盲及视野缩小的症状,之后视力逐渐恶化,到4、50岁时,部分的患者残留少许视力、有些人则已近全盲。目前没有治愈的方法。

人工电子眼发展已有约20年,最早起步的是美国的研究团队、该团队后来成立一家公司叫Second Sight;另一个是德国的研究团队Retina Implant。他们所研发的人工电子眼,都是以视网膜刺激装置为主,构造包括附着于眼镜上的微型摄影机、感应线圈以及植入眼球内的视网膜晶片。原理是利用微型摄影机将影像录下,转化成电子信号,再藉由线圈相互感应,把信号传入位于视网膜的晶片,再藉由晶片上的电极刺激产生神经讯号,传入大脑内形成视觉影像。

两者最大的不同是晶片植入的位置。美国公司采取视网膜上植入型(Epiretinal Implants),德国则是视网膜下植入型(Subretinal Implants)。

然而不论哪种植入方式,目前可提供的画素都远低于正常人所看得到的,试想就连手机镜头都有百万以上的画素,画素仅60的人工电子眼植入后,看到的不是正常影像,而是一些白点和黑点,完全没有色彩,患者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复健训练,去学习如何把看到的光点和实际的东西做连结,比如得知什么样的光点组合是杯子,这个学习过程至少需要半年。

台湾已有医院进行人工电子眼治疗,例如林口长庚医院做了6、7例、台北荣民总医院做了2、3例,使用的都是美国的方式,即视网膜上植入型。台大医院则着眼于未来,正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本土款人工电子眼,使用解剖构造与大小与人类最相似的兰屿猪眼睛进行动物试验,采用是德国视网膜下植入的方法,且植入的晶片解析度达4000画素。目前仍在动物实验阶段,最快今年底可完成动物试验,之后还要进行人体试验。此一本土研发人工电子眼,除了大幅提高解析度,预期治疗费用也可比目前600万还要便宜。

其实不只台大有这个雄心壮志,法国、澳洲也有些公司在研发人工电子眼,同样希望降低副作用,增加解析度。

造成的失明原因不只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在台湾最常见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青光眼。糖尿病是全身广泛性影响的疾病,很难靠植入电子眼改善;青光眼会导致最后端的神经节细胞坏死,植入电子眼也没有用。

https://tw.news.yahoo.com/%E5%A4 ... C%BC-004049902.html
微信 xsfh550597973   QQ 550597973
这样的画素预期,简直让人着迷了!——有些遗憾的是需要配带摄像头等设备。但愿更多几乎完美的人工视网膜能快快到来!
希望早日研发出更加清晰的人工视网膜,谢谢楼主的分享。
视网膜色素变性QQ交流群372072490
返回列表